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我和黄晓明不是仇人 旧…
胡晓明:兴于微言,以相…
郭敬明:不在乎韩寒说“…
宋志明:儒学的价值究竟…
杨明:陆机的籍贯和故里
昆明:中学生呼吁无烟环…
蒋明:海外华文媒体在当…
唐浩明:富厚堂的藏书楼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中…
唐绍明:深切悼念任继愈…
最新热门    
 
陈晓明:我的80年代阅读记忆

时间:2009-11-17 10:47:58  来源:不详
然也是沉迷于其中。80年代初,关于人道主义问题、关于异化、关于美学热、关于主体论,都可以从马克思的这本小册子中找到最为有力的理论依据。而所有这些问题,最为权威的阐释者则非李泽厚莫属,至少在我们这辈人来说是如此。李泽厚关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思想史论的著作,可以说成为我们必读的书籍。岁月如流,出生于1930年的李泽厚先生也年近80了,与他一起隐退的是一个时代的氛围和思想气质。有人说,以77、78级大学生为代表的一拨人是“读朦胧诗和李泽厚长大的一代”,此说当不为过。

 

  80年代中期,其实有很多热,但社会开始分化分层了,读书不再会是一代人一拨人的共同阅读。这个时期有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福科和德里达则是80年代末与90年代的事。在文学方面,袁可嘉先生主编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选》陆续出到第五卷,这套书在那个时期的影响甚大,印数超过五万册。现代派是这个时期的热点,陈焜著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首印13000册,迅速告罄,这本书无疑是那个时期西方现代派在中国的启蒙读物。

 

  如果要说到我个人的阅读,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不能借出,每天我都到教师阅览室去读这本厚厚的书,当年还是商务印书馆的老版本,只供内部发行用的。一边读一边写笔记,半年时间竟然摘抄了两大本笔记本。

 

  80年代初其实还有一个反传统的潮流,我本人倒是深深地浸淫于此,也写了文章,这也说明,80年代的阅读,是有追逐西学的鲜明倾向。

 

  再到后来的阅读就是更加专业的阅读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直至1987年才出版,这时的存在主义在中国的流行已近尾声,只限于学术圈子,但《存在与虚无》首印37,000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首版51,000册,那时谁会认识到哲学史家说的,前者不过是后者的法文版的通俗写本呢?那时我在北京东北部的“西八间房”(中国社会科学科学院研究生院)一间屋子里读《存在与时间》,思想完全被它俘获了。存在主义在那个时期最能吸引我们这代人,关于“自我”的学说就能引人入胜。记得那时汪晖说过,也是80年代上半期,他做硕士论文时,跑到北京图书馆里读施蒂纳,读得极其投入。一度还有人把施蒂纳看成后马克思主义的始祖,不知他对“同一论”的破解,在如今汪晖的思想还有多少残余?“西八间房”在80年代后期还是有很好的读书氛围,陈燕谷以苦读著称,他主要读英文原著,罗曼·茵加登之类,以此来恐吓那些高谈阔论的人;靳大成则开口闭口人类学;许明还是在蔡仪和非马克思主义边缘徘徊;我那时开始读点德里达,但从西八间房老远跑到北图却常常遭遇闭馆。那时有限的关于德里达的读物还是让我思想豁然开朗,在我看来,解构主义有一种积极的进取姿态,而存在主义则偏安于“栖居”。

 

  80年代是知识汇集而迅速传播的时期,西方近一个世纪的思想文化突然都涌进来,一代人蜂拥而至去争抢那些思想文化的读物。那是一代人怀着渴望和憧憬的阅读,那样一个阅读的时代不会再有了——那是一个时代在阅读。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