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
余英时:中国学术传统破…
“2009上海欧阳修国际学…
明真法师学术研讨会衡山…
“第三届中国经学国际学…
第9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
2009年两岸四地“《春秋…
梁若水:官本位下岂能产…
第四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
李隼:整治学术不端,期…
最新热门    
 
畸形学术生态垄断知识分子 人文学者陷入“项目化生存”

时间:2009-11-28 11:25:45  来源:不详

 

 

 

天呈

 

    这几天,京城某重点高校社会学系副教授项天明(化名)颇感焦虑。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外,他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下年度国家级课题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上。“按惯例,秋季学期结束后的1至2月份,是正式申请时间。如今迫近年底,免不了心急。”项天明坦言,原本只知道理工科、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等,需要以课题申报形式保证项目实施,不曾想现在人文社科领域也成了“项目”的天下。“课题能否到手,一方面意味着10多万‘真金白银’,另一方面也是决定学术前途的‘重量级砝码’:晋升正教授,国家级项目是必要条件!”

   

    如果你以为项天明这样的学者在高校中只是少数,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无论是想着“人往高处走”的副教授、讲师,还是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对课题申报都“趋之若鹜”。有学者尖锐指出,知识分子已陷入“项目化生存”状态,这成了当下学术生态中最畸形的现象。

   

竞争成了“数字化”比拼游戏

   

    “申报课题本无可厚非,但眼下却到了异化程度!”据圈内专家介绍,搞研究本需要经费,项目申报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资助研究者,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现在,除了原本单纯的经费需求外,派生出的诸多其他需求,已被异化为主要方向——项目成了对学者重要的外部评价标准!”

   

    由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除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外,必须有一个国家级课题项目;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至少得有一个省部级课题项目……切莫以为达到一定级别的学者就“万事大吉”:即便身处教育部直属全国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列,有的高校居然还明确规定,若人文社科专业的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手头没有项目,就没有招收研究生资格。

   

    一位大学科研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由于项目背后的巨大效力,从教师、院系到学校都乐此不疲。“比如我们评价教授牛不牛、做出多少贡献,只要在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