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
余英时:中国学术传统破…
“2009上海欧阳修国际学…
明真法师学术研讨会衡山…
“第三届中国经学国际学…
第9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
2009年两岸四地“《春秋…
梁若水:官本位下岂能产…
第四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
李隼:整治学术不端,期…
最新热门    
 
畸形学术生态垄断知识分子 人文学者陷入“项目化生存”

时间:2009-11-28 11:25:45  来源:不详
脑里看一下他(她)获得的项目总数,再按各类级别分门统计,就一清二楚了。”与此同时,同一大学的各院系之间,也把项目数量作为“比拼”资本;不同学校之间,获得各级各类重大项目更成为大学排名、衡量科研能力的主要指标。“可以说,院系与大学间的竞争,已演变成‘数字化’比拼游戏。”

   

    据了解,有的211重点高校为鼓励学者为校“添彩”,甚至出台“刺激政策”——只要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校方再按1:1比例,给予经费支持。

   

求名分  自费项目竞争也激烈

   

    在人文社科领域,每一年度都有来自各部委、省市一级的社科研究课题。其中,当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牛,“竞标”难度也就更大。“其实,有些民间、海外或本学校的研究经费,要比省部级项目多得多。但很多学者对此‘并不感冒’,宁愿为前者挤破脑袋。”

   

    据了解,在一些省部级课题中,设置有“自费项目”。申请人即使获得该项目,也得不到任何实际资助。即使如此,每年省部级自费项目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为省部级“名分”,意味着对申报人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认可;同时认可的,还有其未来的名誉和地位。

   

    “项目级别的差距,与课题的研究价值,就一定有因果关系吗?”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卫平很困惑,即使级别高的项目审批更严,但也不能说明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就一定大、研究者水平就一定高。“好比你很难说,一个民间资助项目的水准,就一定会比省部级差很多。”

   

    在向课题项目蜂拥而上的过程中,该课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是学者自身的志趣所在与擅长的研究领域,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投其所好”,认真研究本学科领域内该年度鼓励哪几个具体方向,如何有意识往“风向标”靠拢,如何操作以避开激烈的竞争等。

   

    “每回申报都要填一大堆表格,写上已填过无数遍的数据,但你可别小看了这活儿。”项天明对记者说,每每申报前,学校会组织专门培训,请来有经验的“大腕”讲课,“申报早已成了专门技术!”申报前,除统一培训外,个别有“门路”的申请人,则“异常活跃”地打听该年度评审团专家名单,并私下活动。“这也是个别经验丰富、人脉广泛的‘活跃分子’,能屡屡‘中标’的原因之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