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京剧“活曹操”尚长荣:…
全国各地粉丝为张国荣设…
王军荣:校长实名推荐别…
徐柏荣:顾颉刚与孟姜女
黄国荣:无为而无不为—…
邓加荣:站在《古文观止…
王乾荣:“有”病
陆军 陈长荣:地名的文…
台湾学者傅佩荣:国学教…
台湾学者傅佩荣:国学教…
最新热门    
 
黄国荣:天地不仁——我读《老子》

时间:2009-12-12 11:10:22  来源:不详
世还有是非、善恶、美丑存在吗?

 

    那么究竟该如何来对待困惑,如何来认识命运呢?

 

    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要做到“知足”,就要能“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第二十八章),人的生命和遭遇无法选择,但命运可以由自己来创造和把握。有人生下来就是王子、贵族、高干子女;有的人生下来就是贫民、乞丐、罪犯流氓的儿子。印度电影《流浪者》为此作了注释,流氓的儿子不一定是流氓,法官的儿子也不一定是法官。而人的遭遇(自然的,非人为的),一般都带有偶然,巧合和因果关系都是人们牵强附会的联想与虚构。比如飞机失事,而某人因故耽误而侥幸幸免;比如地震,某人因出差在外地而避免;比如雷击,因他恰巧在雷击的物体之下等等,这些道理无须赘述。老子还说,“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蔫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三十四章)意思是说,(它)一直没有私心欲望,不求报偿,可以算是渺小;万物向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说它很伟大。排除困惑烦恼,保持一个行善不图回报的心态很重要。“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但“仁”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他在三十八章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他把“仁”排在“道”和“德”之后,占第三位。老子为何这样排斥仁呢?在于老子无私无我,真朴、虚静的人生哲学。他认为,讲仁的人,必定抱着个人的一种理想目的去施仁行义。庄子说虞舜和伏羲的差异就在这里。虞舜胸中装着仁义,使人民归化,他自己却被仁义所累。伏羲的智慧天真而不做作,他把自己为天下人做事,当作马被骑,牛耕地一样浑同自然,他心中没有一点自我的累赘。施仁行义后面有一个名的问题,施仁后得不到应有的名和报偿,心里就会困惑烦恼,难以像伏羲一样,自然而不虚伪。

 

    除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文明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使用老子的“自然法则”去治理社会是行不通的。无论是企盼期待“因果报应”,还是偏执“无为而治”,都只能让一般的文明社会混乱。简言之,一个人要想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不能靠天,不能靠地,不能靠爹娘,不能靠命,只能靠自己。善,只有在抑恶中才有价值;仁,只有在惩治不德中成德。“知足”与“无欲”对于修心养性,排除困惑烦恼不失为一剂良方。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