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袁济喜:从玄境到当下的…
袁济喜:走向审美世界的…
袁济喜:漫谈中国古代文…
袁济喜:国学与诗兴精神
袁济喜:国学与人生境界
最新热门    
 
袁济喜:从北京奥运看国学的普世精神

时间:2009-12-23 12:01:10  来源:不详
会的演出,是否得到完全的认同,仍然是心存悬念的。但是演出的普遍认同,使人们再次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机,也验证了张导的构思与理念。那么,人们接下来要问的是,从学理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普世价值学说的支持,我想,这一问题还应当从中国文化的内在思路去开掘。

 

二、普世情怀的古典追寻

 

如果要说到普世价值,中国古代的圣贤,是最有悲天悯人情结的,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现代人好说“我有一个梦想”和“光荣与梦想”之类的话,在中国古代,圣贤者也是好做普世之梦的。

 

据说孔子喜欢梦见周公,《论语》中说,孔子三天不梦见周公,便惶惶然。周公制礼作乐,是周代文明的创建者,是孔子政治与人生理想的偶像人物。在中国儒家的经典《礼记?礼运篇》中,孔子曾经有过这样的梦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大同理想,可谓是中国古典普世情怀与理想的最早表述。

 

从学理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宗教相比,是一种倡导普世价值的文化。它从人性的本体存在出发,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中记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忧叹自己没有兄弟,子夏则安慰他:“只要遵守礼义,四海之内都可以成为兄弟。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开幕式上,演出孔子弟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语录,原义即本于此。这是北京奥运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最早普世情怀的表达。

 

孔子之后,孟子更强调人性的天赋良知的一面,将仁义说成是人天生就有的秉赋,人性无分贵贱。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者,犹其有四肢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仁者之心犹如天生的四肢一般,是一种生理结构。如何将这种存于内心的良知激发出来呢?孔子比较重视外部的教化,主张通过六艺之教在内的教育来提升人性,并且对这种教化方案作了各种设定。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方法。但孟子则强调人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完善,他说:“凡有四者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道德的提高与完善,在孟子看来,主要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