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袁济喜:从玄境到当下的…
袁济喜:走向审美世界的…
袁济喜:漫谈中国古代文…
袁济喜:国学与诗兴精神
袁济喜:国学与人生境界
最新热门    
 
袁济喜:从北京奥运看国学的普世精神

时间:2009-12-23 12:01:10  来源:不详
400米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

 

1925年夏,李爱锐毅然告别体坛,放弃了在欧洲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天津,开始了他近20年的教师生涯。李爱锐住在法租界里的伦敦布道区六号,在新学书院(今17中旧址)任教。他到比较贫困的山东山村地区实习后通过了答辩,又到北京燕京大学学习一年中文,才登上了讲坛。

 

执教伊始,他年仅23岁,正处在运动的巅峰期,教学之余,他总是拿出一定的时间练习跑步。1934327,在英租界戈登道合众教堂,与加拿大籍女护士弗劳伦丝?麦肯齐(也译为佛罗伦斯?米肯西)结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爱锐等7名宣教士迁居英租界内几位英国卫理公会教友家中。19433月,日本军国主义决定把在天津的20余名敌对国的侨民,分批囚禁到山东省潍县第二中学的一个集中营里,作为人质。李爱锐也被列在首批遣送人员的名单内。30日晚上7点半,1500名人质全体集合,日军守卫逐一检查他们的行李。两小时后,他们提着行李步履蹒跚地走到火车站,晚间1140分,汽笛一声长鸣,火车缓缓启动,他们的一些中国朋友,列队在两旁目送他们远行,就像人们常在今天的二战电影中见到纳粹军队在火车站上押送着犹太人一样,人们无法知道等待那些被押送者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安排。这是极为凄惨的一幕,就像中国古代诗歌哀吟的那样,悲莫悲兮生离别。

 

在三年艰难而黑暗的囚禁生活中,李爱锐从未屈服于日军的折磨。他伸张正义,幽默乐观。他是营区里康乐小组的主席,为所有的青年人安排各种活动,他热爱生命的热情和活力,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他帮助难友,挺起胸膛,同饥寒及恐惧、失望等悲观情绪作斗争。他如一盏明灯给集中营带来了希望。

 

李爱锐在日本集中营最后的日子里,曾经写过一首诗,表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虽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