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袁济喜:从玄境到当下的…
袁济喜:走向审美世界的…
袁济喜:漫谈中国古代文…
袁济喜:国学与诗兴精神
袁济喜:国学与人生境界
最新热门    
 
袁济喜:从北京奥运看国学的普世精神

时间:2009-12-23 12:01:10  来源:不详
孟子提出:“口之于味,有同耆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耳!故礼义之悦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孟子强调,礼义与仁义之心这些道德范畴也同美声美色一样,具有先天使人快乐,乐于接受的地方。孔子提出道德修养有三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将颜回这样的安贫乐道者称作贤者,孟子与孔子的观点相比,强调自我对道德的体认与愉快,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这种快乐。

 

这种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奠基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共同人性构成了当今人们常说的普世价值的核心。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建构是完全可能而且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范畴是“道”,“道”的基础则是覆盖广大世界的,是人类都具有的普世价值的。而人性的内在规定则是由仁学所提供的。中国的孔孟倡导人们的修行可以达到这种广大的境界。儒家经典《中庸》中提出“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样,人性的自我提升与道的自我完善便统一在一起了。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原罪,需要通过宗教的自我救赎来达到善的境界,实现人性的自我净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则不承认人有所谓原罪,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相亲相善,而这种人性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得到认定与帮助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大体上说来有这些:一、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二、道家逍遥独立的人格精神;三、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四、禅宗的心灵自由。它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它的精神价值与思想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即讲究“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由此而决定了她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中国古代《易经》上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既有变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强调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谐中庸的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既不能复古,更不能割裂传统。现代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而这种传统文化价值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与世界文化完全可以对接与融合。

 

三、《火的战车》与东方圣火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次偶然所见所感,更印证了我的这一想法。2008月的北京奥运会在赛事进入到第六天时,我与一位友人来到天津游玩。

 

夜幕降临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