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咬文”:是“兴亡周期…
“咬文”:是“兴亡周期…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
咬文嚼字公布去年十大流…
第二届“孔子与中国人文…
《咬文嚼字》明年“补咬…
咬文嚼字:明年主咬文坛…
《咬文嚼字》“亮剑” …
广州教育界“语文王”对…
《在那遥远的地方》被“…
最新热门    
 
“咬文”:是“兴亡周期率”还是“兴亡周期律”

时间:2010-1-30 11:18:04  来源:不详
何伟渔(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毛泽东和黄炎培谈“兴亡周期”,当然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但任何政治思想的表述,都是离不开语言的。从语言运用的实践来看,“频率”“比率”可以简称为“率”:“心率”就是心脏搏动的频率;“利率”就是利息和本金的比率。“概率”却不能简称为“率”,“兴亡周期率”如果指的是概率,那只能说是一个错误的搭配。而“规律”是可以简化为“律”的。“周期律”便是一个现成的词语。

 

尊重前人并不是尊重错误

 

金文明(辞书编纂专家)

 

  黄炎培先生《延安归来》中用“周期率”,自应慎重对待,但尊重前人,并不是尊重错误。为明显的差错辩护,恐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毛泽东诗词中的“原驰蜡象”,曾经误写为“原驰腊象”,郭沫若还曾考证“腊象”的来历,后来不是也改过来了吗?

 

  古籍整理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如在标点本《史记》中,就把古代人名“范雎”误作“范睢”。虽然标点本所用的底本是清朝后期校勘相当精审的善本(金陵局本),标点者又是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史学家,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修订版《辞源》也作“范睢”。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差错的事实。将错就错,因循守旧,是古籍整理中不负责任的做法。

 

  希望在“兴亡周期率”问题上,不要重蹈覆辙。

 

思想与语言的矛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