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历史学家顾颉刚晚年的自…
12月25日 护国运动开始…
徐柏荣:顾颉刚与孟姜女
最新热门    
 
顾颉刚处窘境不卖文救急 北京居不易无奈南下

时间:2010-2-25 12:40:20  来源:不详

  在北京大学工作的顾颉刚,基本上得仰赖薪水过日子。可是,财政困窘的北京政府,没有办法按时发薪。1925年1月的薪水,得拖到6月才领得到第一笔,要到7月才能全部领齐。幸而顾颉刚在孔德学校兼职之所得,倒还可以按时全部收到,不致完全困窘无门。1925年12月底,因为前妻之父吴寿朋去世,顾颉刚为了丧事“出款浩繁”,已经吃紧。不料到了1月初,不仅北大这个月不能发薪,连孔德学校“亦仅半薪”,让他大叹“如何得了”,妻子为此亦是“肝火甚旺”。1月6日,好不容易请“长官”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向学校借了88元,“可还许多小债”,然此终非长久之计。顾颉刚自己更是“债台高筑”,结算一下,“负债几及二千元”。“手头干涸已极 ”,甚至于房租都没法子付了,“没有法子”,只好向恩师胡适开口,“承借六十元”。本来,顾颉刚苏州老家“非无钱”,可是他“以种种牵阻,终不能向家中取钱”,反而得“有赖于师友之济助,思之悲愤。回家后哭了一场”(《顾颉刚日记》,1926年6月6日)。虽然,顾颉刚可以卖文救急,却总觉得自己不该把学问之事当成生计的奴仆,更觉得这样一来,做学问就不忠实了,不免内疚。生活窘迫既然如此,“北京居,大不易”,这样的环境,还能待下去吗?

 

成立朴社 无奈经商

 

  这时候在北京大学任职的顾颉刚,同时也迈出了经营与学术文化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的脚步。

 

  原先,当顾颉刚在1922年夏祖母病重时曾回原籍苏州照料,并且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员。在上海的他,同一起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的沈雁冰(茅盾)、周予同、郑振铎等人,交往密切,常常聚在一起讨论、闲谈、听留声机。1923年1月初,郑振铎在聚会的时候发言道:“我们替商务印书馆编教科书和各种刊物,出一本书,他们可以赚几十万,我们替资本家赚钱太多了,还不如自己来办一个书社的好。”众议皆诺。于是,除了郑振铎与顾颉刚之外,联络了沈雁冰、周予同等人组成书社,约定每个人每月缴10元,10个人共100元,由顾颉刚存入银行。周予同提议将这个组织命名为朴社,也得到众人的同意。

 

  顾颉刚十分在乎朴社的前景,与妻子谈到它,居然“太快意,精神提上,竟致失眠”(《顾颉刚日记》,1923年6月24日)。可是,1924年上海发生战事,在沪同仁急需用钱,决定解散朴社。当时人在北京的顾颉刚大怒,却已“鞭长莫及”,他找了老同学蒋仲川等人入社,仍旧约定存下钱来,决意继续维持下去。 1925年6月28日,顾颉刚更当选为朴社的总干事,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朴社总干事的身份,激起了顾颉刚的事业心。像是他注意到北京大学所在地的马神庙附近并无书店,朴社如果可以在那里开家书店,必可获利。经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