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关敏:保护…
陈正贤:古代笔记中的西…
《醒世姻缘传》中的老济…
《敦煌》,寂寞中的遗憾
名著趣谈:《西游记》里…
剔除民俗中的恶俗成分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将…
四大名著:中国人的四面…
注书实难,能不慎哉?—…
四大名著:你方唱罢我登…
最新热门    
 
名著中的有趣问题:流沙河是一条河吗?

时间:2010-3-12 14:43:46  来源:不详
中间剖分为二,使用时由两方的人各持一半,以两片能相符合为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符合”“合符”“若合符契”的来历。最初,符可以用于关防,后来一般用作国家调兵遣将的信物。由于虎为百兽之王,有威主杀,所以兵符常常做成虎的形状,称为虎符。战国时,秦攻打赵国,赵求救于魏,魏让晋鄙领兵救赵,但晋鄙惧怕秦人的兵势,按兵不动。信陵君从魏王宫中偷得调兵的虎符,赶到阵前,矫杀晋鄙,夺取兵权,完成了救赵的任务,这就是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郭沫若还根据这一个历史故事创作了历史剧《虎符》。根据《汉书》记载,西汉文帝二年九月,专门造了一种铜虎符和一种竹使符,前者用于发兵,后者用于遣使出入征发。符都一剖为二,右半留中央,左半放在郡国。如果中央要发郡兵,则出虎符,到郡合符,符合才能发兵。在发兵的场合,符比节要重要。

 

“膏粱子弟”是怎么来的?

 

  现代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面食主要以小麦为原料。秦代以前,北方人的主食为粟,粟包括黍、稷、粱、秫。黍又叫黄米,有粘性;稷就是谷子,去壳后为小米,没有粘性,为五谷之长。当时已经有麦,分大麦和小麦,但不普遍。在中国的南方,先秦同现在差不多,主食以大米为主。《三字经》中说,“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这是后来的情况,在先秦时代,粱为稷的良种,是高级的主食,非一般大众所能吃到。所以“粱肉”并称可以形容饮食豪华,《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称夏侯株为“膏粱子弟”。麦和菽(豆类)当时虽然有种植,但没有稻、稷那样重要,所以在先秦“黍稷”通常连用,很少看到麦。汉代以后,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麦逐渐在五谷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北方人的主食。汉代以后,小麦逐渐在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植,甚至推广到长江流域。经过长时间的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使小麦的产量也大大提高,小麦逐渐成为北方人的主食。

 

《水浒传》英雄喜欢“刺青”,这种习俗源于何时?

 

  “刺青”也叫文身,或者纹身,文、纹两字通假,也就是用工具在身上刺出各种图案。“刺青”起源于原始社会,文身是早期的叫法,后来变成叫“刺青”,更加强调审美的一面。《礼记·王制》中记载:“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意思是说古代东部沿海一带的风俗,当地的民众从不束发,而是披头散发,身刺花纹,生吃食物。古代越人的文身习俗流行十分广泛。如《墨子·公孟》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由此可见,越王勾践也是刺青文身,因为当时的越人都是文身的。《战国策·赵策》中也记载:“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文身是为了表示区分部族,不同的文身图案表明其部族也不同,同时文身也是成年礼的一种方式。

 

 

 

海南黎族妇女文身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