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醒世姻缘传》中的老济…
金文男:我的父亲金性尧
陆昕:学问家的休闲人生…
教师短缺问题凸显 孔子…
王东明:我的父亲王国维…
郭敬明:我的作品是最没…
日本神奈川电视台播出“…
两岸佛教信众手牵手共唱…
彭瑞高:你们就是我的魂
于丹下乡的日子:我的第…
最新热门    
 
《我的老师高本汉》:一本书和两位学术巨子

时间:2010-3-18 9:26:02  来源:不详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1889—1978)是上个世纪最杰出的西方汉学家之一,他从15岁(1904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到他去世时,实现了超过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传奇。在高本汉去世后的第七个年头(1995年),他的得意门生马悦然以瑞典语撰成并发表了这部关于恩师的传记。这部学术性传记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关于高本汉的重要文献,它至今一直摆放在高本汉生前在远东博物馆使用的办公桌上。2009年,高本汉传记的中译本(李之义译)历时数年,终于得以出版。

 

  高本汉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方言学、音韵学到古典文献注释(老子、诗经、尚书等)、古籍辨伪、青铜器研究以至文学翻译及鉴赏、汉学知识普及讲座等等;此外,高本汉在青少年时曾迷恋于诗歌和戏剧的创作,其中一部很有特色的戏剧是以清末社会为背景的;高本汉中年时期还写过三部瑞典语小说,他当时对瑞典的文学现状很不满意,因此亲自操刀,尝试为瑞典小说文学树立新的样本。那时,高本汉在西方汉学领域已经名满天下,但在写小说方面,他对自己的创作水平还没有十分把握。三部小说都以笔名发表,倘有作家联谊会之类的活动,高本汉就戴上夸张的假胡子以笔名参加。他有时也带上同样的行头到各个书店去“私访”,看看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反应情况。遗憾的是,高本汉的小说在读者中反应平平,这或许阻止了他继续走向文学之路,而更多的把期望寄托在爱徒马悦然身上。

 

  在高本汉涉足的诸多学术领域中,似乎只有音韵学得到了中国学界的高度重视,和高本汉相关的中文文献几乎都是古音构拟方面的。可以说,在中国读者的印象里,高本汉差不多就是一个故纸堆里的老学究形象,而这正是高本汉打年轻时就一直担心的局面。不过,有趣的是,高本汉在瑞典本国可是个家喻户晓的“大众式”东方专家。无论是青年时代还是成名时期,高本汉都不放弃任何机会到各地做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和报告(有一段时间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他还多次接受电台采访,通过荧屏向普通瑞典人介绍中国。高本汉有一个非凡的才能,即能准确把握不同听众的理解程度。讲述同样复杂的专业知识,他既能在一个讲座上让普通听众听得明白晓畅,也能在另一个讲座上让专家教授听得刚刚懂。

 

  高本汉的“中国文化普及讲座”让很多瑞典人开始对中国产生好奇和兴趣。其中不乏从此走上汉学之路的未来汉学家。当代瑞典汉学的领军人物罗多弼就是其中一个。在一次聊天中,罗多弼对我说,他大约十几岁时,有一次看到高本汉在电视上讲中国的事,非常有趣,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那是他对中国产生的第一个深刻印象。

 

  马悦然的这部传记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西方汉学家的传奇一生。很多人都知道,马悦然崇拜他的老师高本汉。不过看得出,作者在撰写这部作品时,已经尽最大可能采取了客观的立场。这是一部学术性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李之义先生的译本堪称上乘之作,译本很好地保持了原著的文学可读性。而关于专业知识部分的翻译,除了一些专业术语的译法有些欠缺外,多能反映原作风貌。高本汉除了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一个极具同情心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商业头脑、政治才能、他对自己未来的精心谋划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等,都在这部传记中有生动的体现。这部传记可以让中国读者了解一个学究形象之外的真实的高本汉。

 

  传记作者马悦然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瑞典诺贝尔终身评奖专家,他曾为促成中国作家提名诺贝尔奖做出过多方努力。不过,当诺贝尔奖评委只是马悦然的业余工作,他的真正身份是一个汉学家。马悦然51岁时(19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