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无纸化阅读”时代到来…
电脑时代提笔忘字低龄化…
手写时代渐行渐远 大学…
大众媒体时代 文化需要…
郑也夫:汪晖事件,不必…
郑也夫:汪晖事件,不必…
麦坪遗址的五大谜团:两…
麦坪遗址的五大谜团:两…
麦坪遗址的五大谜团:两…
麦坪遗址的五大谜团:两…
最新热门    
 
时代转型 阅读永恒——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在东莞图书馆的演讲

时间:2010-4-23 23:30:09  来源:不详
  主持人:黄老师认为,一个地方持续健康的发展也需要人的素质的提高。那么,詹老师您能否具体谈谈阅读对东莞这座城市本身的意义吗?

 

  詹谷丰(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阅读,对一座城市而言,是孕育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凝集城市力量的重要方式。东莞作为一个拥有5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如果没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没有一种强烈的精神感召,没有一种文化的包容,就不可能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中凝聚力量,赢得竞争,就不能提升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双转型。可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东莞市委、市政府在近几年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加强“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建设,增加文化的内涵,使生活在东莞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亲近东莞,阅读东莞,热爱东莞。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对东莞的热爱可以通过阅读来证明。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江西,东莞和我的家乡一样,有着深厚和灿烂的文明史,但这种文明在与经济的较量中显得黯淡从而被人误读为文化沙漠。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文化的沙漠之中,但是证明东莞文化绿洲的根据需要到文化的海洋深处去打捞,这需要用情感作横渡的船筏,潜入到文献沧海的深处打捞捕捉历史的碎片,然后串联成文明的珍珠项链。最近,我从单纯的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转移到了对东莞历史的探寻和阅读。邓慕尧编的煌煌150万字的《东莞人物丛书》,让我触到了自古至今当地杰出人物的体温;杨宝霖发现并点校的崇祯《东莞县志》,让我进入到东莞1600多年的时光隧道;《虎门遗韵》、《虎门历代诗选》、《悬榻斋集》、《王宠惠与中华民国》、《莞城千年文化》、《庐江郡何氏家记》以及袁崇焕、邓植仪、蒋光鼐、张荫麟等杰出人物的研究专著,让我领略了东莞深厚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星光闪耀的名人。我由此感到自己的渺小,浅陋,同时也油然生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自豪和荣耀。

 

  一座城市就是一本大书,它包罗万象。阅读是没有国界的,它像一棵古树的枝叶,铺天盖地,但它的根却深深地扎在泥土中,需要我们用锐利的眼光,透视生活的本质。东莞的地域文化是我阅读的根,东莞的地域文化,可以让所有的阅读者,从东莞城市文化的粤音中,看到东莞这个新兴城市不会与他人混淆的籍贯和具有独特个性的面孔。

 

  主持人:看来阅读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总是铭刻着历史的印痕。东莞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新兴的制造业城市,田老师,是这样吗?

 

  田根胜(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东莞是一座有着悠久的读书传统和良好的阅读风气的城市。在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近百年的时段里,先后涌现出多个光彩耀人的学问家族:例如,以政法起家的虎门王氏家族(王宠惠、王宠佑);以官而学的莞城邓氏家族(邓镜容、邓尔雅);以商而学的麻涌莫氏家族(莫伯骥);以武功起家而后以诗、画著名的可园张氏家族(张敬修),等等。最为知名的是以学术起家的莞城容氏家族。在容氏家族中,容庚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称赞的“古文字学四少年”中年龄最长、著作最多的一位;容肇祖是著名古典哲学研究家、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

 

  东莞人喜欢读书,更喜欢藏书。明代诗文家陈琏,家有万卷堂,所藏图书多是秘府没有的书;清末明初著名学者陈伯陶,喜欢收藏明清野史以及万历以后的奏议别集,家中藏书达万卷以上;著名学者、藏书家伦明,专门收藏四库没有收藏的书籍,藏量达数百万卷,并将住处命名为续书楼;民国广东藏书第一人莫伯骥,藏书50万卷,并将其藏书楼命名为“五十万卷楼”;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容庚,收藏金石书籍过万册,居住地命名为“五千卷金石书室”。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