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论明清交替后“朝鲜中华…
论明清交替后“朝鲜中华…
论明清交替后“朝鲜中华…
中国最南端明清古民居群…
明清古乐谱重现南阳
春拍:明清官窑唱主角,…
陈梧桐:简评《明清江南…
略谈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
略谈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
《仙骨佛心——家具、紫…
最新热门    
 
论明清交替后“朝鲜中华主义”的实与虚(3)

时间:2010-7-9 10:39:31  来源:不详

虽然复仇雪耻的口号失去了号召力,然而宋时烈所强调的春秋大义则很难否定。所以金平默认为尊华攘夷毕竟为万世不变之大义,所以朝鲜“倘功成治定,势满气饱,足以有为,必以夷夏之辨,号令于天下,则名正言顺,而事成矣”。后来中国革命派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而推翻满清政权,也间接证实了其号召力。既然明室已经不能复兴,兴复明室的口号已经失去了号召力,所以在一部分儒学者那里,北伐则变成了朝鲜实现入主中原愿望的一种途径。韩元震就主张朝鲜当利用北伐的机会,占据天下。韩元震曾提出了自己的北伐战略构想,主张先派兵五万乘战车经辽沈平原而进攻山海关,乘清兵增援山海关之机,再派水军五万渡海直捣清朝首都北京。值得注意的是,韩元震还特别指出,经过此番进攻,如果清人向北溃逃,朝鲜军队不必追击,而应该会师关内,控制关内地区,相信“既覆其根本,传檄天下,则中原万里自当皆响应而归附矣”。


    对于北伐成功后的对策,直到19世纪仍有人主张兴复明室。当清政府因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而陷于危机之时,即有人主张朝鲜当“据义绝虏,待时而发,率十万之师,计复华夏,而枭伪酋之首,揭示天下,求大明之裔,更继绝宗,更见天日之复明也”。但是也有人主张朝鲜当自创帝业。如金平默就曾明确指出,如果孝宗的寿命再长一些,取得北伐之成功,则当是朝鲜李氏自创帝业之时。因为如果北伐成功的话,则李氏功盖天下,天命人心自然当归于李氏,而没有归于朱氏的道理。即使孝宗愿意拥立朱氏,天下人心也不会答应。而且强调不仅孝宗当年如此,现在也是这样,所以他强调朝鲜人应当有此觉悟,尽早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可见,北伐也激起了一部分朝鲜人人主中原的愿望。当时朝鲜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之所以西戎、北狄与东胡女真,无不入帝中国,惟独朝鲜不能,只能谨守封域,恪勤事大,是因为朝鲜版图像个老人,向西而坐,有拱揖中国之势,所以自古忠顺于中国,而且朝鲜无千里之江河,百里之平原,所以不生伟人,不足以有所作为。这其实是朝鲜人有入主中原愿望的一个反证。


    二、大中华与小中华


    如上所述,17世纪中叶以后,朝鲜士大夫越来越强调朝鲜已经由夷狄进于中华,甚至认为朝鲜可以代有中华之统,“宗万国而主一治”。那么,这是否证明了“朝鲜中华主义”的成立?对此,拟针对韩国学者所主张的“朝鲜中华主义”概念的含义,结合朝鲜后期思想和政治的实际情况来加以辨析。


    自郑玉子提出“朝鲜中华主义”概念以来,对道统和皇统没有加以区分,所以有时从文化上将“朝鲜中华主义”理解为朝鲜为中华之正统,有时从政治上将“朝鲜中华主义”理解为朝鲜为中国之正统。而从朝鲜后期一些思想家的理解来看,主要是从文化上来理解的。一种普遍的理解是,朝鲜自箕子朝鲜以来成为小中华,到新罗、高丽时期再次沦为夷狄,到朝鲜再次成为中华,而在明朝灭亡之后保守了中华之衣冠制度,成为中华仅存之硕果。如韩元震、李种徽、辛梦参(1648~1711),以及近代的柳寅植都是这样理解的。一般研究者在分析朝鲜后期儒学者华夷观的变化时,往往强调他们从地理的、种族的华夷观转变为文化的华夷观的进步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种族和地域对华夷之辨的影响也始终存在。虽然金履安主张以人论华夷,以中国之人与夷狄相混融来否定中国而证明朝鲜为中华,但是仍然不能否认中华旧族的存在。所以,洪大容(1731~1783)说:“我东之为夷,地界然矣,亦何必讳哉?”朴趾源批评朝鲜士大夫“以外藩土姓反陵中州之旧族”之虚妄。并在《许生传》中指出,朝鲜士大夫本来“产于彝貊之地,自称曰士大夫,岂非呆乎?”李重焕(1690~1756)也痛陈“乃我国之所谓士大夫,皆本国人苗裔耳。我国处中国之外,不及参于禹贡锡姓之时,即一东夷也”。这些都是从地域和种族来论华夷之辨的。

 
    尤其是地域的影响更大,即使在中国大陆之内,这一问题也不可忽视。南北朝时期南朝指北朝为“索虏”,而北朝则称南朝为“岛夷”,皆是就地域而论的。要想成为中国正统,则当统一天下,所以司马光强调,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必须使九州合为一统。苏轼也说,“正统之为言,犹日有天下云尔。”商辂等人在编撰《续资治通鉴纲目》时也正是因为元朝统一寰宇而不得不以其为中国正统。即使是南宋这样的汉人偏安政权,陈亮也认为如果不能尽快恢复中原,仅“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也难以久承天命,因为“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而对于朝鲜这样远离中原,位于别有乾坤的半岛政权来说,即使承认其保有中华之礼乐文物,也不能成为中国之正统。更何况朝鲜未能称帝建元,一直作为清之藩属存在,更谈不上为中国正统的问题。而且,坚持文化的华夷观必然承认华夷互变的可能,即夷狄可以成为中华,中华也可能沦为夷狄。那么,既然朝鲜可以由夷狄变为中华,则不能否认其他种族变为中华的可能性。韩元震从阴阳五行出发,论证只有中国东方和南方的夷狄可以进于中国,而西方和北方的夷狄则不可以,从而否定满洲人变为中华的可能性。


    然而满洲族入关以后的变化是不容否认的,清朝的成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洪大容指出,满洲人“以其久居中国,务远图,稍尚礼义,略仿忠孝,杀伐之性,禽兽之行,不若其初起之甚”。当时朝鲜有不少人认为,“汉人多才艺,满人多质实,论人品则满胜于汉。”李恒老也说清虽为夷狄,因立国长久,也有其立国规模,而朝鲜上自朝廷,下至闾里,全无规模,所以不可为国,目前只是勉强支撑而已。


    金履安承认满洲族也有变为中华的可能性,但是他又从另一个角度来否认清朝有成为中国正统的可能性。他强调,夷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窃据中原,为中国正统,因为“夫夷而去其夷则贤也,贤必不敢奸中国,苟其奸焉,其贤则亡矣,有何予焉?”而俞莘焕(1801~1859)和任宪晦(1811~1876)则更进一步,认为夷狄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王朝也可能成为中国正统。俞莘焕指出,如果元朝与清朝仅仅能像北魏孝文帝那样禁胡服,兴礼乐还不够,“须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方可以正统予之”。任宪晦也认为如果清主改行华制,变夷为夏,且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方可承认其为中华。金平默的观点则比任宪晦更加积极,认为只要清在入主中国以后,能用夏变夷,即可为天下之义主,朝鲜则不必为皇明复仇。在辛亥革命之后,李承熙也仍坚持这种观点,强调满清如能尽行先圣之制,可以承认其为中华,上接中华之帝统,相反现在的中华民国政府废弃孔孟之道,毁灭纲常,反不如满清之尊崇孔教。


    本文摘自《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 作者:王元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