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辉:历史写作要对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王觉非教授
吴祚来:反“三俗”不能
中国历史上的诗人之死
郭俊胜:探寻历史真相的
1917年8月9日 我国当代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
文化部长蔡武连发六问谈
开垦农田挖出隋唐文物 
华北区域历史变迁国际学
最新热门    
 
历史不能虚构和随意演绎——学者谈历史剧、历史类文艺作品与历史观

时间:2010-8-17 10:29:18  来源:不详
 

  孙立群:学习历史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知识的层次,主要对青少年,以吸收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线索为主,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第二个层次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的工作,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这对成年人和参加工作的人非常重要。以史为鉴的前提是尊重历史的原貌,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曲解历史,把历史当做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在这方面,我们过去曾有过深刻的教训,如“文化大革命”中的“评法批儒”,把历史糟蹋得不像样子,以致人们都不愿意学历史。学习历史还很值得强调这一点,即我们学历史并不是想替古人流泪,也不是想看故事,而是希望能够从中得到经验和借鉴。所以,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突破的。可让人担忧的是,在当今的历史小说大潮里,不仅仅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都被写了一个遍,即便是奸佞小人也被翻出来,并且予以翻案。可是,正确价值观是不能颠覆的。古往今来,任何时代和社会,人们总归都是向善、求善的,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不能推翻的。

 

  主持人:如何看待当今的史学讲坛热?

 

  孙立群:让人接受和学习历史,也有个方法问题。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冯尔康教授在为我新出的书《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李斯》所写的序中有这样几句话:“史学工作者应为史学知识大众化而努力。史学家应当走进通俗性讲堂和撰写通俗读物,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史学工作者走上“百家讲坛”就是这方面的体现。“百家讲坛”的演讲者,被有的人戏称作“说书人”,也有学者不屑于上这种讲台,认为层次不高,有失身份,或被人议论为不务正业。其实,这些议论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在古代瓦子里说书的,是识字有限的人,学问不多,没有功名,社会地位低下,让人看不起,可是今日的演讲者,是专家学者,是大学教授,他们乐于做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是件大好事,应当欢迎,应当尊重,应当感谢。历史是活生生的,是最能接近人民大众的,自古以来,在宫廷有史官专门编著史书,在民间,讲史一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比如,在宋代的“瓦子”中就有民间艺人说史,如“说五代史”之类,并形成演义类的史书《三国演义》、类演义的《平妖传》等。此外,在佛寺、村社、家族中,均有各种内容讲史活动,如佛史、村史、家族史等。

 

  ■历史最忌调侃,尤其是严肃的题材,一调侃,就往往造成误解

 

  主持人:近年来,历史剧和历史类文学作品在市场中可谓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这似乎意味着历史真的热起来了呢?

 

  孙立群:当前,历史越来越为大众喜欢,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好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但这种历史热与以前政治运动不同,它具有自发性、实用性,有助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面对这种形势,历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以科学、严肃的态度讲历史、写历史。我自己有个“三不原则”——不戏说,不歪说,不臆说,其中不戏说是在第一位。历史最忌调侃,尤其是严肃的题材,一调侃,就往往造成误解,尤其是对青少年,甚至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我不反对时尚,但是不能把古人也变成现在的小青年啊。历史和文明是同步的,文明到达一定的程度,留给后人的历史财富就越多,文明的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富强时代,都是由它的文明程度所推动的,比如“大汉”、“盛唐”。

 

  ■要以信史为本,也就是以有实证的历史为本,而不以想象的历史和传说为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