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正文
少林寺建筑已经申遗成功…
“天地之中”建筑群申遗…
少林门票“暂”不涨价?
永信法师:少林功夫源于…
少林寺:若申遗成功将保…
英国圣约翰学院学生到河…
少林寺针对游客被骗事件…
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 …
斯里兰卡总理抵达河南 …
斯里兰卡总理访问少林寺…
最新热门    
 
还原少林寺——对话永信法师

时间:2010-8-5 10:58:05  来源:不详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近一个多月来,被媒体热议的“少林寺上市”事件再次把少林寺和释永信方丈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经过少林寺方面的一再澄清,整个事件逐渐被公众戏称为少林寺“被上市”、“被股份制”,登封市政府也于近期公开表态否认。但抛开事件背后复杂难辨的各种牵扯关系,由此引出的对佛教在当今时代的定位、出路、行为方式以及宗教活动场所权属等问题,仍然引起了诸多争议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甚至在2009年12月29日专门举行座谈会,展开深入探讨。
 
     记者此次前往少林寺,最初目的是采访少林寺一年一度的禅七活动。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便举行克期取证的修行,效法佛祖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以七日为一期,共七七四十九天。因为提前到来的隆冬,这座闻名遐迩的寺院里其实游客并不多,倒是“禅七期间,严禁喧哗,严禁机动车鸣笛”的红色标语到处张贴,颇有气氛。

     记者与永信法师进行了数次交谈。他自豪于少林寺完好保存了禅七的传统仪轨,一再叮嘱一定要到禅堂里亲身感受,才能领会这种宋代以来流传至今的禅门规制的个中妙义。只要时间允许,永信法师每天都会去坐傍晚6点至7点半的养息香,他认为在“打七”中大家可以相互熏修、相互促进,避免了独自坐禅容易出现的昏散,“祖先留下来的这个仪轨很适合当代不同根器的众生”。

     每次交谈都是从禅七开始,但到最后却总是绕不开文化传承、商业化、分寺、上市等带有时代痕迹的话题。佛法在世间,入世与出世的尺度本身就难以把握,何况这个“世间”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佛教面对的是创教两千多年来从未面对过的新挑战。永信法师不回避提问,包括不断遭遇的是非和争议。在他看来,“把事做得精准到位”才是目标,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保护佛教的价值和传统,把少林寺打造成为全球性的“禅武精神家园”。

     举办禅七是为了追求真修实证

     记者:这已经是少林寺举行的第五届禅七活动,能否谈谈举办禅七的意义?
 
     永信: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我们不得不提到达摩祖师。记得梁武帝与达摩祖师会面时,曾经讨论过关于功德的问题。梁武帝问达摩,建庙、供养,是否有功德?达摩祖师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出家人的正业,其实在于修行,寻求了脱,了生死。
  
     我感觉,在现代社会也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出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其实并不明确。现在是 一个相对浮躁的社会,这在佛教上也有所反映。很多人注重建庙、收徒,建庙可以庄严佛法,收徒有利于传播佛教;再比如,现在很多地方注重佛教学术研究,佛学研究确实容易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注重理性、知识的时代,学术化的佛教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出家人的一个根本任务。出家人应该寻求了脱,了生死,而这必然要求注重真修实证。这是佛教最根本的问题。
  
     记者:少林寺设立禅堂、举办禅七,与这个根本问题有关?
 
     永信:是的。禅堂在丛林中被称为“选佛场”,是一个“炼钢炉”。作为禅宗祖庭,少林寺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国佛教的风气。佛教讲究解行并重,“解”是指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行”是指修行、实践。我们的用意是想回归佛教的本位,重修持,求开悟解脱。我们希望通过禅七,使现代佛教的发展,出现一种注重真修实证的风气,同时对出家人的成就有所帮助,使他们能够在这里悟道。佛教中常说自度度人,不怕没有众生度,而是怕度不了众生。一个寺院,要聚集真正的修道之人,需要两个条件,一个当然是物质基础,但更重要是“有道”,有道才能聚人,聚修道之人。
 
     记者:少林寺举办的禅七活动影响如何?
 
     永信:现在全国有很多寺院都开始打禅七,这是一件好事。但到现在形成规模的还不多。组织禅七要有场所,要有一个热心投入的僧团常年操劳。禅宗是很讲求“个性”的宗派,强调自性,所以要组织一个禅七,难度也是很大的。

     佛教核心的东西不能改变

     记者:我们注意到,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