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正文
少林寺建筑已经申遗成功…
“天地之中”建筑群申遗…
少林门票“暂”不涨价?
永信法师:少林功夫源于…
少林寺:若申遗成功将保…
英国圣约翰学院学生到河…
少林寺针对游客被骗事件…
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 …
斯里兰卡总理抵达河南 …
斯里兰卡总理访问少林寺…
最新热门    
 
还原少林寺——对话永信法师

时间:2010-8-5 10:58:05  来源:不详
您很自豪于少林寺的禅七完好保存了传统仪轨。前几年,在向我们杂志介绍少林寺传戒活动时,您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一点。现在“适应时代”是比较流行的话语,您认为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与习惯,佛教的传统仪轨是否有改变的必要?

     永信: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讨论。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赞成改变。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毕竟是区别于世俗的,不能盲目迎合世俗社会。佛教讲契理契机,不变的是“理”,可变的是“机”。“理”就是它的核心价值、基本理念。“机”就是派生价值、外部环境。佛教有上千年的传统,有一个自身的本位,这个“理”是不能随着世俗社会随意改变的。因此,我认为,佛教应该以传统为核心,以不变的“理”为本位,确定自身的主体性,并强调这种主体性,这是佛教有别于世俗的方面。佛教的出家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仪式,乃至特殊的文字叙述方式,这些应该与世俗社会有所区别。前几年我去西班牙访问,西班牙国王曾经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出家人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记者:少林寺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吗?
 
     永信:是的,至少在少林寺,僧人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等等都是与世俗人群不一样的。我一直认为,一些佛教核心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当然,时代的改变不能避免,也必须要面对。对于佛教徒来说,我觉得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契理又契机,这样才能将佛教的特色突出出来。如果总是盲目迎合世俗社会,迟早会迷失在世俗之中。

     借助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弘法效率

     记者:不论是禅七还是传戒,说到底都是一种传统宗教文化。这些年来,少林寺在弘扬文化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像武术、医药、古籍保护整理等等。但社会反响似乎不是很大,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永信:我们一直把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年来在这方面无论人力、物力的投入都很大。至于做了事却得不到关注这种情况,我的看法是,“把事做得精准到位”才是目标,我们的目标实现了,又何必在乎有多少人知道?
 
     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也与一些媒体的引导有关。少林寺的名气比较大,从事了与商业有关的一些活动,难免引起非议。有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歪曲报导,更加剧了这种情况。比如说,少林寺在规划一些项目的时候,经过科学论证,设立总体目标、总投入、运营周期等等,最后得出可行性方案。但是媒体在报导的时候,经常只说最终的投入,而不说时间周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少林寺又准备投资多少钱,而没有考虑这是一个长周期的投入。结果是,轰动性的效果出来了,但事情的本来面目往往变了样。这样的新闻越多,大家的注意力就越被吸引到这方面来。至于文化方面的努力,因为没有轰动性,当然引不起广泛关注。
 
     记者:您刚才提到少林寺从事了一些与商业有关的活动,这确实是社会上对少林寺议论最多的地方。
 
     永信:佛法需要弘扬,佛陀49年弘法,祖师大德毕生都在弘法,没有弘法,佛教就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世界性宗教。但是,弘法需要自养基础,没有自养基础,就没有主动权,这是一个事实。区别只在于这个自养基础是来自信徒,还是来自自己。少林寺依靠旅游门票收入,依靠文化事业,实现了自养,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记者:但这也就是所谓的少林寺“商业化”问题。
 
     永信:不能因为从事一些商业性活动,就说少林寺“商业化”。首先,商业交流往往是文化交流的开始,或者说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其次,要看这些商业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世界上很多非盈利性组织,都有自己的经济实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说成是“商业化”。关键在于商业性活动所取得的利润,最终的用途是什么。“分利与否”,是非盈利性组织和盈利性组织的区别所在。在少林寺的商业性活动中,最终取得的利润全部重新投入到佛教的目标和事业上。实际上,这是国际惯例,一个组织只有自力更生,在生存上完全自控,才能具有真正的自主权。
   
     还是以禅七为例,近5年的禅七,加上平时修行的僧人,5年来从少林寺禅堂出来的僧人已经有1000多人,每年光这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