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治贪莫过朱元璋神宗淫乱
朱元璋杀贪官:将一个活
“朝鲜”由朱元璋赐名:
揭秘明初朱元璋的“空印
狠毒变态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朱元璋严刑好杀的恶果:
朱元璋为何不愿承认刘伯
朱元璋留下悬案:锦衣卫
朱元璋剿杀“天下第一富
最新热门    
 
朱元璋父子为何要去热捧张三丰

时间:2010-3-8 18:04:52  来源:不详

一个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有人说他生于元朝中期,卒于明初。有人说他活了400多岁。

这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叫全一,又名君宝,外号邋遢,但更多的人称他为张三丰。

他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关于他的外貌,传记作者们兴致勃勃的描述到:龟形鹤骨,大耳圆目。不论寒暑都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但与之谈经论道,又无所不通,人人皆以为他是神仙中人。

扑朔迷离的各种传说中,只有《明史》严肃而肯定地记载着,张三丰曾去过一个地方--那就是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当时,武当山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都因战火焚毁,张三丰带领徒弟将各宫观修葺一新后悄然离去。书中也同时指出,明太祖朱元璋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踪。

帝王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张三丰? 他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 捕风捉影700年,似乎关于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当群山之中。而对他的苦苦寻觅,也就一次次将这座充满仙人之气的神山

推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今天的武当习武者大多奉三丰派的衣钵,袁师父已经是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了。他十五岁来到这里,20年来,从学徒成为师父。在他的眼中,这座大山处处可见与三丰祖师有关的传奇。

如今的张三丰被供奉在紫霄宫朝拜殿内,经过无数追随者的粉饰雕刻,他从人成为了神。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位武学宗师的武功究竟是怎么练成的。而众多的版本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来源于神龛旁的这副壁画,它讲述了一个蛇雀相斗的故事。

每天,武当山逍遥谷内都有道人修习武功。在道教信徒的眼里,这座大山蕴含着无穷生机,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能将太和之精气通贯天人。这样一个具有生气的环境,武当内家功夫的养生特性也就随自然而生长。

从自然中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武当功夫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派和招式也最多。譬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再如太极拳中以野马、黑虎、白猿、大鹏、白蛇等命名的招式,这大概也算是中国最早的“仿生学”了吧。

或许,正是感慨太极拳融万物精华于一体。清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给了太极拳

一个更为神秘的出处。他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到,张三丰本是武当道士,有一次,皇帝下旨召见他。

在黄宗羲的描述中, 正是这个梦,让张三丰得到武当山主神的点化,他从此扬名江湖。

每个人都在描画着自己心中的张三丰,种种传说铸成神坛,一步步把张三丰推至神坛之上。

任自垣,永乐十一年就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统领全山道教事宜。在武当山的近20年间,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一本书。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先后收了七位弟子号称“武当七侠”,他们都身怀绝技,得其太极拳与武当剑法之真传。文学作品多有虚构,不足为证。但事实与小说却有某些巧合,历史上,张松溪、张翠山两人曾投奔张三丰门下,而得其真传者仅张松溪一人。

关于这位武侠大师在武当山的生活,方志中记载,张三丰曾隐居修行于展旗峰下的太子洞。而他到底收过哪些弟子,民间传说最广泛的,首推曾资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大富豪沈万三。

实际上,张三丰故事的流传以及后来帝王们热烈的追捧。这一切都源于他弟子的传播,只是

这个人,并不是传说中的武当七侠也不是沈万三。而是武当山五龙宫的一个叫邱玄清的道长。

五龙宫是武当山的龙脉所在,自唐太宗李世民建祠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它不断扩建重修。明朝初年邱玄清来到五龙宫时,元末明初的战火让这座曾经辉煌的残破不堪。在当住持的十多年间,邱玄清重新修复了五龙宫,赢得了官府和老百姓对五龙宫的重视。管辖武当山的官吏对他非常看好,推荐他到朝廷里边担任监察御司。果然,不久后邱玄清被朱元璋所看重,升为太常寺卿。

本来就信奉道教的朱元璋开始关注起张三丰。二十多年来,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一片祥瑞,百姓安居。然而,辛苦打造的这艘超级巨舰究竟能行驶多远,怎样才能惠及子孙万代,又有谁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呢?

帝王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然而,不知是巧合还是张三丰的先知先觉。他似乎预料到朱元璋会苦苦寻找自己。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了武当。史书记载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