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治贪莫过朱元璋神宗淫乱
朱元璋杀贪官:将一个活
“朝鲜”由朱元璋赐名:
揭秘明初朱元璋的“空印
狠毒变态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朱元璋严刑好杀的恶果:
朱元璋为何不愿承认刘伯
朱元璋留下悬案:锦衣卫
朱元璋剿杀“天下第一富
最新热门    
 
朱元璋父子为何要去热捧张三丰

时间:2010-3-8 18:04:52  来源:不详
,第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当,无功而返。

一次次没有结果的追寻并没有削减皇室子孙对张三丰的热爱。洪武末年,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朱柏来到了武当山。他此行最

主要的目的就是寻访仙人。然而,一番辛苦后却被告之张三丰已经离去。遗憾之下,他留下了一首《赞张真仙诗》。

这似乎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题。永远也找不到的张三丰究竟有没有来过武当?正当史学家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一个有力的证据让人们不再怀疑。

悬疑往往更容易催生传说,张三丰俨然已经成为武当山的一大符号,如今的人们,笃信这位内外兼修的张真人一定与武当有不解之缘。

史料记载中,六百多年前,张三丰也是在这里开设会馆,教授徒弟。这是他千辛万苦寻来的一块宝地。当年,他神游八百里武当,展旗峰、梅子垭、仓房岭的山势而下时,他看见华麓山看见此处山势层叠起伏如宝椅状,九渡涧环绕其间。武当山脉至此,千峦收敛。正是修宫建观的风水宝地,或许,武当的兴盛将从这里开始。面对苍茫群山,他无比感慨的说了一句日后被载入史册的话。

正是这句话,触动了一个帝王的心思。

此时的明成祖朱棣刚刚继位不久。虽然顺利从侄儿手中夺得了皇位,但篡位者的称呼总让他隐隐有些不安。他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稳定民心,张三丰无疑是最合

适的人选。更何况,这也是父皇未了的心愿。

永乐三年,一道圣旨从北京发出,这是朱棣第一次遣人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的十多年间,朱棣六次遣人四处寻访张真仙。

公元1417年,武当山黄土城有了一座名为遇真宫的道观。它是明永乐皇帝朱棣特意为张三丰修建的道场。在无数次追寻以失望告终后,朱棣听说张三丰曾经在此建造会仙馆结庵授徒。为表虔诚之心,皇帝在原址兴建了这座道场,他希望张三丰云游四海后能到这里传道授业。

对于武当来说,一个道人能受到的最高礼仪莫过于此了。在供奉玄帝的大山为一名道人修建宫观,这是道教名山中极为罕见的孤例。

如今,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遇真宫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文物部门正全力以赴测绘勘探,寻求一种对世界遗产更合适的保护方式。

坐北朝南的遇真宫,地势平缓。它背依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有望仙台,右为黑虎洞,水磨河从宫前流过。这本是道家梦寐以求的宝地,辉煌时宫里共有200余间殿宇道房。然而,1935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百余间华屋被淤土埋没,变成一片平地,只留下山

门内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专为接待各方挂单道士和客人,道人称它为前宫。广场东西对称而立的石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是东西两宫的大门。至今,崇台遗址仍埋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唯有赭红色的宫墙依旧矗立。龙虎殿内空落落的真仙殿等了600多年,始终没有等到仙人的造访。

武当山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块《贻赐仙像》碑,它是公元1477年由河南南阳府邓州信士铸造。这块碑上,详细记录了明英宗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的原委,这是对武当道人的最高封号。史料记载,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200多年的明王朝皇室从未放弃寻访张三丰,但始终未见真人。

明初,由朝廷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余人来到了武当山,他们奉张三丰为祖师。于是,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公元2005年底,武当武术被纳入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博物馆特意为这位武学宗师设计了一面太极墙。无论太极拳随着时光的流逝怎样演变,张三丰所创立的这些最基础的招式已成为太极拳的精髓所在。这座大山用另一种方式永远的记住了这位

具有传奇色彩的武当道人。

庄子说,阴阳为之道,阴阳演化太极。古老的中国文化衍生出一门意蕴悠长的拳法。它的追随者从古至今,超越国界。阴阳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中国文化具象的表现。在道家眼中,“太极圆”是世间万物最本质的运动轨迹,也是自然周而复始的永恒主题。这些“圆”的运动,既表现出一种力的柔韧含蓄之美,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无论内功心法,还是姿态体式,武当内家拳法都给人以仙风道骨的飘逸之感和唯美享受。这样的功夫,既能养生,又能健体,被武林界推崇了数百年之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全世界有将近5亿人练习太极拳,它被称为强身健体的最好武术门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