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
光绪初年俄商偷运砖茶倾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
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关于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
关于“附国”几个问题的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
最新热门    
 
直面问题 积极应对──对《改革开放》一课的几点认识

时间:2009-7-30 10:32:15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宋体">

 

关键词:改革;阻力;现实问题

 

    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初高中课本中均有涉及,但内容大同小异。听了几节课后.笔者认为许多老师的教学都存在一些问题: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空谈措施,更多的是将改革开放前后对比一番,以说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简单化的处理,没有展现这伟大的历史过程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毫无阻力的。目前的改革是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更为深刻的“革命”,它当然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基于此,笔者有了对本课以下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这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背景。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发生在农村?那是因为:农村真苦,农民真穷。万里在当时被任命为安徽省委书记,他说:“19776月,党中央派我到安徽当第一书记。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又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推行学大寨的那一套‘左’的东西特别积极,农村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人民公社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没有了?我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怎么能不犯愁啊?”“人民公社化后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到处浮肿病,饿死人。据了解,光安徽省的所谓非正常死亡人口就三四百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左’了那么多年,几乎把农民的积极性打击完了。”1

 

    毫无疑问,以上数字是多么触目惊心,年平均收入仅有40元。这对现在的学生是一种什么概念?

 

    再说开放。建国30年,为什么还要重提开放?对此,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有篇讲话可以说明。他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一些沿海地区、边境地区的人往外跑,为了阻止外逃,什么措施都采用了。但还是堵不住。现在那些措施都没有用,而想回来的人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这边比他们那边还好些了。这才是真正的钢铁长城!离开物质这基础,离开经济的发展,离开人民生活的改善,整天领着大家去唱‘社会主义好’,这样的社会主义是巩固不了的。‘文革’时不是天天唱‘社会主义好’吗?心里真觉得很好吗?未必。后面加上‘就是好,就是好’,强词夺理嘛!”2

 

    田纪云所说的偷渡问题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新中国从1951年封锁了深圳边界。在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第一次是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第二次是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第三次是1972年,外逃2万人。第四次是1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官方数据说,历年来参加外逃的计有119 274人次,其中已逃出港的有60 157人。一名叫刘宝树的本地老人却对上述数字表示怀疑,据他估计外逃成功者至少有30万人,参与逃港者不下100万人。

 

    为什么要外逃呢?下面的事例可以说明。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为0.70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更耐人寻味的是,新界原本并没有一个什么罗芳村,居住在这里的人竟然全都是从深圳的罗芳村逃过去的。

 

    所以,改革开放的背景还是那句老话:“穷则生变。”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二、改革开放:阻力重重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商鞅变如此、王安石变法亦如此。这一次改革开放所遭遇的阻力同样是巨大的。那种认为中央一决策、地方一执行,然后整个社会就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的看法是大错特错的。

 

    改革注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个各种力量进行争夺、博弈的过程,足一个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如果用一个词汇概括这30年的本质特点,笔者认为最贴切的词汇就是“解放”。无论是生产力的解放,还是体制的解放;无论是观念的解放,还是人的解放,这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冲破各种束缚、突破各种桎梏、跨越各种禁区的历史。这可以有很多具体的事例来证明。

 

    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就要突破人民公社公有制的束缚,就要突破对“包产到户”的批判。而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陈永贵,仍在搞“农业学大寨”。万里对此坚决抵制。万里说:“学大寨实际就是推广以大批促大干,取消自留地,不准搞家庭副业,推行‘大概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搞穷过渡”“所谓普及大寨县,就是不仅要农业学大寨,连工业、财贸、文教、卫生都要学大寨,大寨有什么工业?有什么文化?据说中学生都没有几个,大部分是文盲,怎么值得全国学习?这样学法只能是越大越公越‘先进’。”3

 

    所以,当有些地方暗地搞包产到组的事情汇报到省委后,万里同志立即批示“我看可以试验”。后来,包产到户在全国引起争论,农民暗里悄悄地搞,干部装不知道,怕说包产到户是分出单干。在这种情况下,万里是第一个站出来为包产到户正名的。19801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万里说:“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下相似,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变,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公有的,生产队有权根据情况加以调整。”不久,四川、内蒙、河南、贵州都普遍推行包产到户。因此,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说:“包产到户,万里第一、紫阳第二、周惠第三。”l98042日,邓小平同志同万里淡话时,充分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同年531日邓小平同志在另一次谈话中又一次称赞安徽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他说:“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这样一种与极“左”势力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最高领导的承认和支持,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广东陈志雄事件是又一例证。

 

    广东农民陈志雄1980年因为承包鱼塘,雇用了几名雇工,此事引发了全国的激烈争论。19815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一文,介绍陈志雄承包集体鱼塘的情况后说,此事有人赞赏,也有人提出疑问,争论的焦点是:“雇工算不算剥削”?“能不能跨队承包”?为此,《人民日报》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开展讨论,至同年830日,历时3个月,共发表21篇讨论文章,最后以发表北京读者余大奴、黄克义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经济──对陈志雄承包有争论的两个问题的看法》的文章,作为讨论总结。该文对“能不能跨队承包”问题,作了肯定同答。对于“陈志雄雇工算不算剥削”,认为“陈志雄的收入比其他人高,主要是多劳多得的表现,是无可非议的”5

 

    以上仅仅是略举几例,如果要找这一类资料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这些事实说明: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思想不解放,尤其是“左”的思想不排除,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在开始的时候都不仅受到旧的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设施的阻碍,而且也受到旧的分配方式的阻碍。新的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才能取得和自己相适应的分配。”5P188

 

三、改革开放:问题多多

 

    应该说,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封闭落后和沉闷僵化的状况,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桎梏,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给中国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国30年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

 

    今昔对比,振奋人心。但是,面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我们的改革已经很完美了,那还需要新生代努力奋斗吗?

 

    这一点,党中央、国务院也没有讳言,而是坦荡直言。温家宝总理去年在联合国发表演讲时指出:“这次北京奥运会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此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我们醒地看到,中国有13亿人口,虽然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水平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还很落后,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没有解决温饱。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进步发展还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还很繁重,道路还很漫长。摆在我们面前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总理为我们列举了:人口多,人均收入少,城乡发展不平衡,甚至几千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其他如能源、环境等问题也很突出。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也在困扰中国的经济社会。如果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那么,就不应回避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这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毫无疑问是有裨益的。

 

    直而问题,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应该成为青年学子的人生态度。而历史课对求真、求实精神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就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特色,将“改革开放”这一类“政治课”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课”。

 

作者简介:刘长毅,男,天津滨海开发区一中高级教师,历史组组长,开发区兼职教研员。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N],1998-4-30.

2.杜明明,徐庆全.田纪云谈1992年十女党校讲话[J].炎黄春秋,2009(3).

3.田纪云.经济改革是怎样槁起来的[J].炎黄春秋,2008(1).

4.杜瑞芝.让子孙后代记住任仲夷这个名字[J].炎黄春秋,2007(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