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北师大版全国历史教材教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
基于问题学习历史,让“
人民版河北高中历史新课
人民版内蒙高中历史新课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单元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单元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导入
历史文献在高中历史新课
面向高一新生,通俗化地
最新热门    
 
高考历史复习的新思路

时间:2010-1-27 12:31:08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关键词:应试教学;转变思路;高考复习

 

 “平时的教学总是落后于高考”,这是2009年高考之后,西安中学考生薛笑的体会(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薛笑《我看2009年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西安中学是陕西省的重点高中,拥有不少名师,他们的教学都落后于高考,更何况各地的一般高中?!那么,文科班教学“落后于高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薛笑同学认为,主要是平时所做的大量试题与高考试题“不是一个感觉”“平时……熟悉的知识、训练的能力与高考要求的能力不对应”等。这的确值得思考。这种“不对应”说明目前高中的应试教学也是一种低水平的、陈旧的思路。

 

新课改推行以来,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这些太空、又占用教学时间,不适于高考复习;文科班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多得分,这是教师最重要、最实际的任务。以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论,这种认识不无道理,但是,近年高考试题的变化及其考试的结果已经说明,以往那套应试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已经落后了。尽管今年还有少数省份没有进入高中新课程,但高考命题已经转变了思想,全国卷已经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命题了。最明显的就是,教材对命题者而言,只是命题的知识背景,大多数试题在教材中找不到直接的答案。这是“用教材教”的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鉴于此,高考复习的思路,应当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也是近年高考历史的导向,我们从全国卷I的历史题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一、近年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

 

1.以教材为知识背景的试题多,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

 

 据笔者统计,2007年有4道选择题(12141720)直接出自教材;2008年、2009年分别只有l道选择题(1816)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从分数上说,20082009两年,只有4分题是教材上的“死点”。其他试题只能在教材上找到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大致范围,而没有具体对应。如2007年第13题引用了陈寅恪关于武则天当道的历史意义的评述,教材关于武则天的所有叙述都不能直接解答此题,只有跳出教材,以其为基础和背景,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再如2009年第39题──关于“三角贸易”的两问,高中统一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全篇都没有说“三角贸易”,但所述“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具体知识构成了解答此题的背景,考生只有结合试题的材料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

 

这类试题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笔者统计:2007年有7道选择题(13161819212223)、问答题中的3(38题第34问,39题第2),属于以教材为背景的试题,所占选择题比例达到了583%,比分相应占到583%,问答题则占到了52分的615(32)2008年此类选择题有9道,占选择题的75)2009年有11道选择题,占选择题的917%,而问答题的材料和问题全都取自教材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西安考生的反映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

 

2.或难或易的试题多,难度适中的试题少。难度相对考生群体而言。据湖北省近三年的高考历史难度统计,2007年为046(得分率45.8)2008年为0.44(得分率4182)20090.45(得分率4460)。整体看,好像难度适中,选拔功能较强,但具体到每一个试题,则不是这么回事。

 

湖北省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难度表

 

题号

全省难度值

题号

全省难度值

12

0.63

21

0.10

13

0.27

22

0.64

14

0.25

23

0.87

15

0.89

371

0.45

16

0.65

372

0.34

17

0.86

373

0.28

18

0.71

391

0.38

19

0.34

392

0.36

20

0.14

 

 

 

根据选拔功能的要求,从理论上讲,难度050左右可以保证区分度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全国规模的大型选拔性考试,难度控制在040060之间就比较理想了。用这个“标准”衡量2009年高考试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37题第一问符合。湖北考生对试题难度的反应,要么大多数都被难倒,要么容易得大多数都能得分。如第15题,宜昌市夷陵中学(湖北省示范学校,曾多次产生过省高考状元)全校6个文科班有5个班的平均分是4分,另一个班的平均分392分,即全校考生几近全对。而第21题,有一个班没有一个学生做对,其难度是0,全校的难度值统计竟达到009,宜昌市几所省示范学校都是这样。单项选择题在完全不懂的情况下,“蒙对”的可能也会有25%,即达到025的难度。该题竟然如此结果。

 

3.试题提供的材料字数多。

 

近年高考历史多采用材料命题,已是显见的事实。据笔者的粗略统计,2007年全国卷l历史试题所用材料字数总计为2800多个字,2008年全国卷1历史试题所用材料字数总计为3300多个字,2009年全国卷l历史试题所用材料字数总计约为2800字。2009年卷中只有一道选择题没有用材料。用新材料命题可以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科能力,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猜题、押题,高考复习资料的试题也很难与之雷同。与近年高考试题相比,复习资料明显滞后。依笔者所见,目前各种版本的复习资料没有一种能够跟上高考的节奏,导向仍然是“题海战术”。这也是“平时的教学总是落后于高考”的原因之一,但就解决的办法而言,不能指望复习资料的提升。实际上,复习资料也不能解决教学问题。那么,怎样使教学能够对应高考呢?笔者以下思路仅供参考。

 

二、高考历史复习的新思路

 

1.概括、拓展、升华教材。

 

笔者曾撰文强调,教材只是高考命题的知识背景或知识框架,因此,高考复习必须改变“死扣”课本的现象,教师更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应该学会“用教材教”。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在科学史观的指导之下,或概括、或拓展、或升华出新的历史问题、历史认识。不能再让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再让学生死抱着教材、整天泡在题海里,而要从学法的角度去分解教材,促使学生自己形成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复习隋朝历史为例,教材(指旧课程使用的统一版本)按照隋朝的建立、统一、灭亡这一全过程表述,复习就不能停留在具体记忆和因果关系的分析方面,而应放在有认识价值和现代意义的相关史实、特征的比较分析、拓展延伸、概括升华方面。因此,关于隋朝的“建设”──政治制度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建设,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建设,也应考虑纳入复习范围。

 

隋朝修运河、修驰道、建两都、修粮仓……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其前只有秦朝能与之相比,其后再没有哪个王朝如此大兴建设。如果与秦朝相比较,二者大兴工程的主观意愿、客观影响,是有很大不同的;若与现实相联系,二朝所遗工程对后世的影响也完全不一样。教师若能细细研究,将相关材料呈现给学生,不仅能使他们更容易认识、理解隋朝的工程建设,还会促进其概括、拓展能力的发展。如针对关于隋朝粮仓的一些“结论性”说法,加进材料“(隋炀帝大业二年十月──十一月间,引者注)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十二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资治通鉴》卷180),学生很容易明白当时“大建”的过程和规模。

 

 2.认识、理解、评析材料。

 

 近年的高考试题几乎全部是通过材料设置问题,所以,认识、理解、评价材料的能力,自然应该成为应试高考的关键。用典型试题训练学生,学生才可能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才可能赢得高考。教师要做的不是猜题,不是让学生频繁考试,而是尽可能地找到“多种多样”的历史材料,尽可能地比照高考试题编拟出相应的“多种多样”“层次要求不一”的历史试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

 

很多历史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折射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些真实景象。隋朝大建粮仓就是这样,运用史料分析可能会发现,这一历史现象透露出关于隋朝农业发展、财政政策、百姓意识等多重信息。若能认真、科学地选择史料,指导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

 

下面以一具体例子说明之。

 

──阅读贾谊《过秦论》中的有关论述并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日: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没,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秦王……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

 

材料三“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倔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而转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而亡秦族矣”。“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问题:

 

 (1)材料一中的“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其意是什么?本段材料的主旨是什么?(夺取天下和巩固天下的根本所在是要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秦的统一顺应民心)

 

 (2)材料二中贾谊“过秦”之处有哪些?(秦始皇施暴政,不懂打天下与首天下方法的不同,失去民心)

 

 (3)贾谊认为陈胜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秦朝不施仁义而行暴政,民心已失,陈胜举动代表百姓意愿)

 

 (4)结合所学,简评贾谊的上述言论。(关于秦朝的建立与灭亡的原因论述基本正确;对陈胜其人的评述并不见得完全中肯,但如此更能证明贾谊关于秦亡于失民心之论)

 

引用《过秦论》中的几段论述及其设计的相关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更主要的是为了训练学生“认识、理解、评价材料的能力”,第4个问题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史学方法──史评是有“主观”因素的,引用之时需“再论”。

 

3.主攻难题。

 

由于近年高考较难的试题增多,所以,破解难题应成为教学的一个主攻方向。难题之难,难在哪里?根据前文所述高难度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①试题材料长。学生在高考特定时间内没有充裕的时间阅读和理解。

 

②试题的能力要求高。现在的高考复习局限于应试做题、频繁考试,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自由作业的机会,在一两年内能力很难达到高考的要求。

 

③评分细则的过于死板。湖北省的评分细则仅仅将“标准答案”按“,”“。”分解给分。非选择题是人工阅卷,学生的答案很难对应标准答案。

 

为了赢得高考,教学要“知难而上”。针对这些难点,我们的做法只能是:

 

①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历史课要与语文课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②用样题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感受、体会,摸索思路。学生自己的体验十分重要,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③让学生自己做出“标准答案”。要求学生在规定具体分数的条件下做题,答案“要点化”、“多多益善”。这是2006年夷陵中学湖北省文科状元的经验。

 

最重要的是:给学生自由。2009年高考之后,夷陵中学进行了一次应届毕业生调查,其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讲多了,给他们自我学习的时间太少了。这是教训。老师切忌包办、切忌一讲到底、切忌作业成堆、切忌频繁考试。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自学。要求学生尽可能从学法的角度自学教材,尽可能从命题的角度自理材料,尽可能从比较的角度“自查”弱处。

 

把学生困在题海里,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和反思,老师辛苦,学生还“埋怨”。我们再不能这样下去了!

 

西安中学薛笑同学的体会,高三教师尤其要铭记在心。如若你的教学“等同”于高考或“先进”于高考,学生会感谢你;如若你的“教学总是落后于高考”而又不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岂不是害了学生?!

 

作者简介:李明海,男,1 955年生,中学特级教师,宜昌市教研中心历史教研员。

雷勇军,男,1974年生,中学中级教师,湖北枝江人,湖北宜昌二中任教。

 

参考文献:

[1]李明海.源于教材、高于教材[[J].历史教学,2009(3)

[2]李明海.新材料新情境历史试题解答技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