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单元
马守信:回望我的2009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
李翰:盘点我的2009年
梁明:2009年,初生牛犊
贝贝:盘点我的2009
宝宝:盘点我的2009
教材解析:必修3第六单
必修3第10课 充满魅力
最新热门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单元测试(一)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时间:2010-1-19 11:19:41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一、选择题:(30×2=60分)

 

1.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2.在下列甲骨文字(图片)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6ec8aac122bd4f6e

 

A.四手共抬一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3.公元前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周王是天下共主,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4.中文“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林休于成汤。”意为:“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这里的“民主”最合理的解释是 

 

A.全民有权,人人为主              B.民为被统治者,主为最高统治者

 

C.改朝换代是人民最基本的权利      D.暴力革命是实现民主的唯一手段

 

6.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7.史载,“(周)成王与(弟弟)叔虞戏,削桐叶为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你)。’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这则故事讲的 

 

A.禅让制     B.君主专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8.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哪一重要特点 

 

A.先民养殖家畜的传统       B.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C.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9.“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频繁流动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各国招募人才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社会转型                         B.发展封建经济

 

C.打击贵族特权                         D.增强本国实力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变”体现在

 

①由封邦建国向大一统转变    ②由分封世袭向中央集权转变

 

③由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④由百家争鸣向独尊儒术转变

 

A. 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这种情况体现的本质特点是  

 

A.春秋时冶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奴隶主的生活日益奢侈

 

C.春秋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天子与诸侯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12.下列成语或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①围魏救赵  ②退避三舍  ③田氏代齐  ④卧薪尝胆  ⑤纸上谈兵  ⑥楚王问鼎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①③⑤⑥

 

13.中国古代有很多纪年方法,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其中“三十三年春”和“赵惠文王十六年”都采用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纪年法 

 

A.帝王年次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   C.干支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14.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yi)》。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15.下列冶铁技术,在推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是 

 

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淬火技术  

 

C.百炼钢技术                    D.灌钢法

 

16.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A.铁器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效率,秦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

 

D.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秦向封建国家迈进

 

17.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8.《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9.公元前594年,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5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A500    B200        C300    D700

 

20.《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22.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嬴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位,后来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这主要反映了:  

 

A.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

 

C.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渗入到政治领域  D.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出现

 

23.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咸阳等城市呈现“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的景象,说明了这些地区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工商业中心形成

 

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24.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 D.变法措施得当,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

 

25.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6.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孙子           C.孟子            D.韩非子

 

27.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28.《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29.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3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同一时期的不同政策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材料一  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4分)和所面临的“时代潮流”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2)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什么(8分)?请以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若干具体措施为例,简要分析这些决策与“成就”之间的关系(6分)。

 

3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的聚落地方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土地和生产力便逐年衰退,收获年复一年地在递减之中,致使原来的经济生活已经越来越不易维持了。根据长期以来生产和生活实践,知道每当出现这个苗头时,就必须早作长远打算,及时迁到一个新地方去,去重建家园,绝不可以在旧的地方勉强住下去,绝不可以留恋故居,苟且偷安。

                    ──摘自傅筑夫《殷代的游农及殷人的迁居》

 

材料二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盘庚迁殷,只不过是都城的迁徙,并不是全民族的大转移。就整个社会来讲,当时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改变其生产环境和居住地区。因此,迁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没有多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次,如果说盘庚迁殷是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已从游牧经济变成农业经济,或者说从粗耕农业变为精耕农业的话,那么,由于这类原因所进行的迁徙都是有规律性的,即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必定迁都一次。

                   ──摘自孙淼《夏商史稿》

 

材料三 自中丁(即仲丁)以来,废适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达到)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摘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四

 

国王名号

都城所在地

定都于该地的延续时间

汤至大戊

150

仲丁(即中丁)外壬

19

河澶 

9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46

南庚 阳甲

10

盘庚至纣

250年以上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解释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的?(4分)你认为这种分析有什么缺陷?(4分)

 

2)在材料三中还提供了关于商代前期迁都原因的什么解释?(4分)结合有关材料支持或反驳这种解释。(8分)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6A 7C 8B 9D 10C 11D 12C 13A 14C 15A 16D 17D 18B 19D 20C 21C 22C 23B 24B 25B 26D 27B 28D 29A 30A

 

31.答案要点:

 

1)国情:七国之中最落后的国家,文明程度较低(2分)。时代潮流: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2分);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一趋势逐步形成(2分)。

 

2)成就: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4分);完成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4分)。(若学生答出:如“使秦国从奴隶制逐渐转变为封建制”,亦同等给分)分析: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2分);奖励军功与按功授爵,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2分);废分封、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分)。

 

32.答案要点:

 

1)在一个地方定居生产一段时间以后,会造成土地和生产力的衰退,必须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开辟新的土地。(4分)

 

因为地力衰退造成的迁移应该是全体居民的迁移,并且在时间上是有规律性的。从材料四可见,商前期的迁都在时间上没有规律。(4分)

 

2)提出了商朝迁都是因为统治集团的内乱的可能性。(4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4分)对照材料三和材料四,可见内乱历时九代国王,恰好是迁都频繁的九代国王。(4分)

 

作者简介:张振广,历史学硕士,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小学教材教学》《高中生》《历史学习》《中学生时事政治报》《考试报》《河北科技报教育周刊》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曾参与《广西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的编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