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浅谈清末法律修订的政治
浅谈提比略统治早期的两
中国古代主流政治传统浅
浅谈辽宋金代的天地山川
浅谈清末法律修订的政治
浅谈以文明演进角度透视
对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几点
由突厥的起源及兴衰浅谈
浅谈魏晋的思想压制和名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
最新热门    
 
浅谈张学良的军队教育理念

时间:2009-7-24 13:43:20  来源:不详

  摘要: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始终与军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观张学良的戎马军旅生涯,他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改善军队素质、造就军事人才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军事技术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训练精兵强将;在军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为民族争生存;在军纪风纪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造就文之军人;在军队文化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培养有文化的士兵。张学良的军队教育理念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诠释着他抵御外侮、强国富民、抗日救亡、复兴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键词:张学良;军队教育;理念
  
  出身于军阀家庭的张学良,青年时代的理想是学医,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但事与愿违,最终他还是走上了从军之路。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始终与军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非常重视军队建设,特别是在其主政东北期间,为抵御外侮,对抗日本,他采取精兵主义,重新改编军队。积极进行军体改革,加强军队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军队素质,力图把东北军由过去的军阀军队改造成为“国家的武力”和“民众的武力”,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式军队。因此,励精图治的张学良在东北逐步建立起一支拥有海、陆、空、步、骑、炮、工、轻、辎、战车、铁甲车、汽车、通讯等现代化兵种和装备的武装力量。尽管当时这支武装远不能与日本武装力量相抗衡,但也是一支日本不可轻视的军事力量。
  纵观张学良的戎马军旅生涯,虽然并不算很长,但可见其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改善军队素质、造就军事人才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他的军队教育理念经历过一个由初期以训练军队、培养人才、整顿军纪、剔除弊端、改造旧部、赶超日本为核心,发展到1928年他主政东北后以整军建军、培养人才、维护和平、实现统一、保卫东北、建设东北、息争平乱、抵御外侮为核心,再发展到1934年主政西北以爱国、救国、抗日救亡、积极培养抗战力量为核心的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他的军队教育理念不仅全面贯穿于其对军队的严格管理和整顿之中,而且突出地体现在其积极创办的形式多样、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军事学校教育之中。本文仅就其军事技术教育理念、政治思想教育理念、军纪风纪教育理念和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军事技术教育——张学良强调要训练军技过硬的精兵强将
  
  作为军人,张学良对军队的军事技术教育尤为重视。他对军官的考核、升迁有着严格的军事技术要求和规定,经常是以部队间的对抗演习和实弹射击的成绩,作为考核评分和奖惩的标准。对待下级军官和军士的军事培训他也极为重视。1928年他刚主政东北即通令“各军一律添授内堂,每日上课一二小时,添授中国武术,每日至少一小时”[1]。成立各类高、中、初级军事教育机构,设立轮训下级军官的军官养成所和训练军士的教导队等,都是张学良提高东北军军事技术素质的具体措施。例如在培养初级军事人才的讲武堂,教官多聘请北京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军官担任。军事教育课程也主要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教程制定。在学科方面有典、范、令、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筑城学、交通学、军制学、卫生学、军队教育学等教学内容;在术科方面有制式教练、战斗教练、野外演习、实弹射击。阵中勤务、筑城作业、通信作业等教学内容,均由队长、队附担任讲授。刺枪术、马术和器械体操(如天桥、浪木、平台、木马、大小双杠、障碍超越)等,均由各专属教官教授。刺枪术完全是学日本的,操作时带有护具,如护胸、护面、护手等。学员的野营演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实地战术作业、测图实施、野战筑城、通信作业、战斗、行军、宿营及阵地彻夜等。为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学习国外先进军事技术,张学良多次选送学员出国培训。例如1925年3月张学良一次性就送出35人到国留学。其中在东北军官训练班的1?000余名学员中,挑选年龄小、体格健壮的葛世民、白景丰、王常立、朱长凯等28人学习航空;在陆军中挑选李健勋、尚业昌2人学陆军;在北京工科和中法专门学校挑选杜采林、于天民等3人学机械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