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浅谈清末法律修订的政治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义思
关于清末新政研究的几点
论清末版权法律文本的出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主义的
联邦模式与清末变局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
清末禁烟大臣与禁烟总局
最新热门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的原因探析

时间:2009-7-24 13:43:41  来源:不详

  [摘 要] 末票号盛极而衰,年存放款及汇兑额逐年降低,究其原因有其自身的弊端、不良的宏观环境、现代金融机构的竞争和金融风潮的影响。

  [关键词]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汇兑

   Abstract:The Exchange shop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eclined from its flourish which reflected that its storage and exchange reduced year by year. By way of analysis, we could see that its own drawbacks, the ill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oder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turmoil resulted in this decline.

  Key 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exchange shop; decline right after flourish; exchange 
  
  票号,又称“票庄”或“汇票庄”,最初是经营地区间的汇兑,以后也兼营并不断扩大存放款业务的一种旧式金融机构。近年来一些学者大体认为票号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初,相当于清道光初年。从60年代到90年代是票号发展的黄金时期,它促进了商品流通,密切了与晚清政府之间的联系,成为其财政支柱。陈其田估计票号最盛时,年存款总额1.5亿两,放款利息和汇费等收入每年应在200~300万两之间。利润率也很高,例如平遥帮的百川通资本16万两,1900年前后四年中共获利66万两,资本利润率103%[1]693。但是从1900到1911年票号盛极而衰,年存放款及汇兑额逐年降低,究其原因有其自身的弊端、不良的宏观环境、现代金融机构的竞争和金融风潮的影响。
  
  一、 票号自身的弊端是票号在清末盛极而衰的内因
  
  在内部组织上,一个严密控制的组织, 必然导致自闭, 而这种自闭将给它带来灾难。例如, 最初制定三年不准回家的规定, 是受交通条件限制的无奈之举。可是, 后来火车、轮船方便了, 票号总部不顾各地员工的苦苦请求, 仍然固守这一陈规, 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为了实施有力的控制, 票号等级森严。票号里70%的职工地位低下, 他们在学徒期间只有饭吃, 没有工资,劳动强度很大。学徒期满后, 一年工资是几两、一二十两。一份协成乾票号光绪32年的工资单显示, 工资有36个等级,其中14%的职员是没有工资的学徒[2]。剥削严重,制度不健全,屡屡出现战乱中员工携款而逃的事件。另外,票号东家生活腐败堕落,纸醉金迷,吸食鸦片,不理号事[3]58,如此不务正业的所有者无使票号延续兴盛。
  在业务经营上,票号墨守成规,其经营方向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之需要。票号经营存放款的传统,历来强调信用而不重抵押,一旦遇到动荡局面,公私存款不得不如数退还,而贷放给钱庄、商号的款项,却极易成为坏账,无法收回。票号比较保守,1903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时,曾招山西票商经办天津银号,晋商不肯。1904年,鹿傅霖任户部尚书筹办户部银行时,力邀山西票号入股并出人组织,也遭拒绝。1908年,山西票号内部有人提议合组银行,遭到总号反对[4]559。老号总经理和股东们反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不识时务、泥古守旧,以及各怀私心,难于理解有限责任。票号拒绝任何改革终至失败。比如国内电报通达后,曾一度不准使用电报汇款。在近代工业已经兴起的形势下,仍窖藏白银不敢向产业投资[3], 从而失去了广阔的获利渠道。
  
  二、 战乱纷飞、财政困难及国际贸易逆差是票号所处的不良宏观环境
  
  从中法、中日战争到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略,可谓内忧外患,战乱纷飞。因为经济决定金融,所以清末的票号的发展必然举步维艰。战乱直接影响了工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