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及对青年毛泽东等一代人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43:59  来源:不详
后世。

  三、杨昌济德性伦理观对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人的影响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与杨昌济的教学时间相始终。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后来在会见美国作家埃德家·斯诺。回忆他的成长历程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的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从现存的毛泽东早期的文稿中表明,青年毛泽东通过杨昌济继承了湘学的传统。一方面,毛泽东喜欢探究宇宙的大本大源、穷究天人的哲学思想,并从此出发。树立了改革社会的远大理想,做成了一种奋斗的、积极的、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并为此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修身养性,追求圣贤豪杰品格的自我完善。兼储“内圣外王”之道。
  
  (一)对青年毛泽东奋斗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杨昌济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鼓励学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如前所述,他在《论语类钞》中,开篇第一章就是“立志”,极力主张人们要确立自己坚定的信仰,不可随便抛弃自己的主义。受其影响,毛泽东在1914年写的《讲堂录’中有许多关于“立志”方面的记录:“理想者,事实之母也。”人们要“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心之所之谓之志”。“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大小。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一个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一个之我,肉体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毛泽东的理想就是以造福人类杜会做为己任,要实现“大我”。毛泽东在1917年8月给黎锦熙的信中。很好地把“天理”与“生民”结合起来,提出要改变社会的思想,这就是要造就一种统一全体人民思想的哲学思想,“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然今之天下则纷纷矣,推其原因。一则如前之所云,无内省之明;一则不知天下应以何道而后能动,乃无外观之识也。故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人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毛泽东本人就立志要做这样的大气量人。做这种“大纛一张,万夫走集”的大气量人。他在详细解释“立志”时说。现在社会上一些人讲立志,如立志当军事家、教育家等,不过是看到前人这样做事,近人也是这样做事,并且都取得了成功,于是羡慕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取得成功,其实这不是立志,要是“真直欲立志,不能如此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盲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因此,毛泽东认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我们从以上可以鲜明地看出。他的立志并不是个人之志,也并不是成就个人的事业,实现个人的价值。而是从探求大本大源中所得出的“大结论”即把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傲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蔡和森对立志也很重视。他说自己“内有灰灰之志,外殊不尚斫斫之行;自信其心既正。将来有恶当前。必不必避而勇为之。”针对当时社会恶势力的存在,他还主张以“恶”对恶,强调要立“恶志”。他希望“现在当得一斑正人立恶志(杀恶人),说恶话,行恶事,打恶仗。争恶权,夺恶位,加入恶界,时时以恶为缘。时时与恶战……然后将万恶纳入袖中,玩之掌上。”蔡的这些话虽然有些理想和虚幻的成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蔡和森受到杨的影响。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立下了改变社会的远大志向。在新民学会成立以前。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围绕着“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进行了百多次的讨论,实质上就是如何使大家建立起一个共同的理想。“作成一种奋斗的向上的人生观。”毛泽东多次谈到对奋斗的理解,“奋斗: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他由此发出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育壮语,提倡人的一生要充满生机和活力,人的一生要奋斗不息。“朝气: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故日怠情者,生之坟墓。”
  
  (二)对青年毛泽东圣贤豪杰品质观形成的影响
  面对中华民族的内优外患,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思考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他自幼爱看历史小说和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传记,深深地被他们的事迹和伟大人格所吸引,认为中国只有出一批“奇杰”、“伟人”。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拯斯民于水火。进入湖南一师以后。受到杨昌济等人关于圣贤豪杰的理想人格教育,他立志做一个救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