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家族合作、社會聲望與地
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
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
宋元时期有关货币本质问
第16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
第15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宋元时期的*管窥
最新热门    
 
宋元善恶报应信仰之发展及其对戏曲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44:06  来源:不详
说相融合,借以加强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与效果。这种思想倾向一时成为道教学者撰写经书的风尚。”[5]正是在这种思想倾向的推动下,宋元时期出现的许多道教新教派,均大规模地吸收儒、佛思想,从而使三教融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相应地,善恶报应的内涵也愈加丰富,其对受众的心理和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深入。而对这种影响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不能不论及两点:一是全真教的形成与发展,二是佛、道劝善书的广泛流行。
  
  二
  
  全真教由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1167)创立,并在元代获得极大发展。全真教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高唱三教平等、三教一致,这一观点在王重阳及其后继者的言论中随处可见。比如,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6]丘处机也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7]在三教合一教义的指导下,全真教大方地吸收佛教的六道轮回说,渲染轮回之苦,如《重阳全真集》就说:“我今嗟彼世间人,来路前生作甚因。但恐性乖来路失,归时转转入灰尘。”“世上轮回等等人,各分神性各分因。百年大限从胎死,五蕴都归尘下尘。”[8]而在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有关对话记录中,我们亦可以楚地看到三教善恶报应思想的混融:“一日,上(按:指成吉思汗)问曰:‘师每言劝朕止杀,何也?’师(按:指丘处机)曰:‘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祐,降福我家。况民无常怀,惟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若为子孙计者,无如布德推恩,依仁由义,自然六合之大业可成,亿兆之洪基可保。’上悦。”[9]在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儒家的赏善罚恶和以仁德保民、佛教的戒杀、道教的承负说等等,已经非常自然地糅合在了一起。
  此外,刘处玄《仙乐集》中的《天道罪福论》在推进善恶报应观念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天道罪福论》用通俗的语言,列出了必受赏罚的善恶行为一百种,比如:“无损人罪,赐益寿福;无杀害罪,赐修生福;无嫉妒罪,赐夷善福;无攀缘罪,赐全神福;无恶逆罪,赐孝子福;无善道,则赐轮回罪;无公平,则赐生灭罪;无忘贪,则赐不足罪;无常情,则赐寿夭罪;……无善福,则赐恶报罪;无三孝,则赐十恶罪;无明见,则赐幽冥罪;无真禧,则赐身堕罪;无真常,则赐荣枯罪;无厌世,则赐万浊罪;无炼形,则赐贩骨罪;无悟真,则赐迷伪罪;无爱善,则赐堕恶罪;……无害物,则免镬汤罪;无恋情,则免死苦罪;无幻形,则免去来罪;无生乐,则免死哀罪;意普敬,则免不平罪;无新愆,则消旧业罪;顺天条,则免过去罪;积阳道行,无阴路罪;修阳道功,救永沉罪;达无为道,无万有罪。”[10]
  显而易见,《天道罪福论》的宣讲对象不会是普遍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全真教徒,而是普通的中下层民众,因为它并不着意于抽象的理论说明,而是杂糅三教的观点,用不容怀疑的语气将宗教“真理”通俗化、具体化,形成具象而实用的善恶报应说教体系,并直接指导世俗民众的文化生活,从而起到劝善止恶、扶世助化的作用,其功能与作用已非常接近于宋元时期广泛流行的劝善书了。
  劝善书又称善书,是一些专门宣传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这类书籍儒、释、道三教都有,而以道教劝善书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在宋元时期,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者,莫过于《太上感应篇》和《太微功过格》。
  《太上感应篇》是根据道教教义编成的一篇通俗劝善书,大约编成于北宋末年,在南宋和元代广为传布,并延至明、清。南宋时,宋理宗,亲手为其刊本题写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太上感应篇》遂一时身价百倍,并得以广泛传播于社会。它以“太上”规诫的形式,劝导人们行善弃恶,此书的核心思想正如其开篇所云:“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身。”[11]为了保证规诫的权威性,《感应篇》首先抬出令人敬畏的神仙:上天有司过之神,天神会根据各人善恶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赏罚,而赏罚的最直观体现就是寿命的长短,即《感应篇》所言:“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值得注意的是,《感应篇》所规定的善恶标准,基本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基础,比如,其所谓善,就包括“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犹老怀幼”等等。其所谓恶,包括“阴贼良善,暗侮君亲”、“轻蔑天民,扰乱国政”、“凌孤逼寡,弃法受贿”等等。由此可见,《太上感应篇》重在善恶报应观念的普及,它是“把封建伦理纲常和鬼神信仰加以糅合,炮制了一个新的枷锁,赐给了世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