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亚洲论述”:历史与价
亚洲区域模式论──滨下
走出“亚细亚”,回归“
走出 亚细亚 ,回归“亚
最新热门    
 
“亚驼”“呼池”与要册湫考辨

时间:2009-7-24 13:44:23  来源:不详
莽职方考》认为,西汉安定郡原有21县,后增置一县即由呼池苑改置为安民县。[9]1736范文澜亦认为西汉罢呼池苑所设安民县在今华亭县。[10]可见古今学者都确认呼池苑和安民县就在现在的华亭县一带。
  综上所论,呼池苑就是《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边郡六牧师苑中失载的一苑,其地当在今甘肃华亭县一带。
  
  二、 呼池苑因泾河支流古水而得名
  
  关于“呼池苑”一名因何而来,历来无解。北宋人董认为“恶池”应读为“亚驼”,“亚驼”即为“池”。这一见解为我们破解“呼池苑”得名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启示。董《广川书跋》:“《周礼》曰‘其川滹池。’……此宜读‘恶池’为‘亚驼’,不足怪也。乌池在周为沤夷水,起北地,东入河,一名氵冠水,九泽一也。顾野王考其地在灵丘。”[11]卷5《诅楚文》案《周礼·夏官·职方氏》:并州“其川池、沤夷”。《礼记·礼器》:“晋人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释文》:“‘恶’依注音‘呼’,又音‘’,好故反。池,大河反。注同。” 董关于“亚驼”就是晋之池的说虽不足信,但其“亚驼”即为“池”的论断却极有价值。裘锡圭先生对“亚驼”应读为“池”以及其地不在晋地已有精当考论,兹不赘述。
  颜师古注以为“安定呼池苑”为“中山之安定也,池音大河反。”案《汉书·地理志》中山国辖有14县,其中并无安定县。而与中山国相邻的巨鹿郡则有安定侯国。显然颜氏误将巨鹿郡安定侯国搬到了中山国。陈直《汉书新证》根据考古材料对颜注提出异议:“封泥考略卷4,第55页,有‘呼沱塞尉’封泥,可证为边塞之要地,现废苑为县。”又在代郡卤城县条下,同引上述材料,以为“呼沱塞尉”之呼沱,“莽为池之假借字。”[12]《汉书·地理志》代郡卤城县条下注曰:“池河东至参合,入池……莽曰鲁盾。颜师古曰声呼,池音徒何反。”池河今作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山北侧繁峙县东,为海河水系子牙河上游的北支。该河西汉时源头正好从代郡卤城南逶迤东流,经巨鹿郡安定侯国北部东流入海。西汉中山国与巨鹿郡隔池河相望,颜师古以为呼池苑与池河字音相近,因而得名,故将呼池苑所在之安定解释为巨鹿郡(中山国)之安定侯国,显然不足为据。
  呼池苑一名与晋地之滹池河无关,说明它别有来由。事实上那时还有另一条名叫“沱”的河流存在,这条河流就是泾水上游西岸的一条重要支流——黑河。黑河又称黑水河,古称水,亦作芮水。又因其下游流经宜禄川,西魏废帝时曾改东阴盘县为宜禄县(今陕西长武县),故早在北魏时水又被称为宜禄川水。明代时由于一些文人及其著述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误将亦发源于华亭县、位于水之北的泾水支流阁川水当作水,而将水以其支流达溪河之古称“黑河”取而代之,流传至今[注: 参见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平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7年印(内部版);王元林《水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辑。]。   

  水即今黑河,发源于今甘肃华亭县南部陇山东麓的上关乡石罐子,东经甘肃崇信、灵台、泾川诸县,入陕西长武县,在长武县与彬县交界的亭口镇东汇入泾水,全长155公里。黑河古称水,《诗·大雅·公刘》就有“止旅乃密,芮鞠之即”之句;《尚书·禹贡》称“泾属渭”。《周礼·职方氏》:雍州“其川泾”。由于水汇入泾水处就在古豳地附近,这里曾是周人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地域,故水曾受到周人及后世儒家的高度重视,并屡见于先秦典籍的记载而成为一条自上古就很著名的河流。
  水除了芮水、宜禄川水和黑河等名称或别名外,应该还有“沱”这一称呼。虽然史料中鲜少记载,但也有蛛丝马迹可寻。其一,《穆天子传》中留下关于“沱”河的珍贵史料:“天子猎于钅开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钅开山之队,北循沱之阳。”[13]卷1《穆天子传》钅开山即氵开山,为氵开水与芮水之发源地和分水岭。《汉书·地理志》“氵开水出(氵开山)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东入泾,诗芮鞠,雍州川也”的记载,正点明了氵开水与水共同发源于氵开山而分流的关系。岑仲勉先生在《穆天子传西征地理概测》中认为,钅开山即笄头山或鸡头山,亦作氵开头山,在今平凉西40里,即崆峒山的西部;“沱”河则指泾水上游。崆峒山虽非钅开山,但两山都是陇山的支脉,且相距不远。岑氏认为“沱”河即为泾水上游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钅开山在西汉时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