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亚洲论述”:历史与价
亚洲区域模式论──滨下
走出“亚细亚”,回归“
走出 亚细亚 ,回归“亚
最新热门    
 
“亚驼”“呼池”与要册湫考辨

时间:2009-7-24 13:44:23  来源:不详
氵开县北部,即今华亭县的南部,钅开山之北为“沱之阳”,其方位正在今华亭县南部。故所谓“沱之阳”也就是位于钅开山之北的水源头所在。
  其二,唐代在道教圣地崆峒山兴建有“滹沱寺”。道教圣地崆峒山相传自秦汉时已有宗教建筑,而据《崆峒山志》载:唐代明慧禅院开山祖师仁智在崆峒山创建丛林,修建有问道宫、轩辕宫、上天梯和滹沱寺等4处宗教建筑。“滹沱寺”明清时称真乘寺,寺“内有金大安中铜钟一,铭曰:‘崆峒明慧禅院,开山祖师讳仁智,于大唐创建丛林,历代六朝云。’”[14]卷1《古迹》“滹沱寺”一名所据何来虽已不可确知,但崆峒山与氵开山相距不远,又都在泾水上游一带,故“沱”河与“滹沱寺”具有一定渊源关系,或与当地历史人文背景及水系地名互有关联,当可肯定。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沱河作为自上古以来水的别称,虽较少被人提及和使用,却直至唐代时仍然为人鲜知,因此才有 “滹沱寺”一名的复现。由此也可证实,西汉六牧师苑之一的“呼池苑”之名,来源于西汉时流经安定郡安定县的别称为“沱”的水一名。
  
  三、 “亚驼”神乃水之神,其告神之地在要册湫
  
  裘锡圭先生曾说:“要册湫或与之有关的河流,在古代曾有过‘亚驼’,亦即‘呼池’之名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事实的确验证了裘先生的推断,上文已经证实在泾水上游确有一条名为“沱”的河流,它就是泾水上游西岸古称水今称黑河的支流。那么,要册湫又地在何处,它与古水即今黑河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正是确定“亚驼”神所告之水和告神之地的关键所在。
  《诅楚文》刻石三块发现于宋代,分别为“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湫文”和“告亚驼文”。这一稀有刻石因其具有史料、文字、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价值而备受学界关注。据载三石分别出土于陕西凤翔开元寺地下、朝那湫水旁和真宁县(今甘肃正宁县)要册湫。关于三石所告之神有不同观点,主要皆为水神[15]《金石志》,分别是楚、齐、三晋之地方神[16]和分别代表天神、水神、地神等观点。[17]裘锡圭先生考定“亚驼”神为水神。吕静则认为《诅楚文》所告之神应是秦领地内的地方神,其中,“巫咸文”所告之神巫咸,是由商代贤臣巫咸与巫师合体的人神,“大沈厥湫文”和“亚驼文”所告之神分别为湫渊与亚驼水神。[18]对于所告三神之地望,由于“巫咸文”发现于秦故都雍城所在地凤翔,这里是秦之宗教中心,“大沈厥湫文”刻石出土于朝那湫附近,故其地望比较清楚。惟“亚驼文”一石因其所告之神难以落实而争论颇大,甚至有人因此而定其为伪刻。我们揭示了呼池苑之名来源于沱河,而沱河就是古称水今名黑河的泾水支流,这不仅使“亚驼”神为水神的结论有了坚实的根据,而且也使“亚驼”水神地望的落实成为可能。
  据南宋姚宽《西溪丛语》记载:“秦誓文有三本传于世,岐阳告巫咸,朝那告大沈,要册告亚驼。”朝那和要册应是泾水流域具有神异功能的湫池,《史记·封禅书》“集解”引苏林语:“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灭,不生草木”。“索隐”说:湫渊“即龙之所处也”。因此,“湫渊朝那”秦汉时即位列“名山之祀”。要册湫不见于秦汉间文献,而唐宋以来其相关记载则多见于史乘。《新唐书·地理志》: 宁州彭原郡真宁县“本罗川。有要册湫。天宝元年获玉真人像二十七,因更名。”《元和郡县志》:真宁县有“子午山,一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处”[19]卷3《关内道三》。真宁县有“通圣观。唐玄宗梦群仙现于罗底,乃召访焉。于彭阳罗川寨东王堡村底家庄有一老人,引使者至洞口,见一白兔入洞口,遂掘得二十七仙,并玉石像,各题仙名,并老人亦一仙,以应二十八宿。乃建此观,县改真宁。”[20]卷上《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宁州》《大明一统志》:“要册湫,在真宁县东六十里。桥山之尾周围九亩,旁有龙祠,唐开元中建,历代皆加封号,碑刻甚多。”[21]卷36《庆阳府》《肇域志》:真宁县有“龙秋水,在县东六十里。……要册湫,在县东六十里。《方舆胜览》云:‘桥山之尾有水,曰龙湫。’此地是也。广九亩,深数丈,无禽鱼,萍草茂林,古树阴翳,虽值旱涝,不凋不溢。旁有龙祠,唐开元中建。”[22]《陕西·庆阳府》《太平寰宇记》:“太平兴国二年,封真宁县界要册湫普济王为显圣王。俗名圣水泉”。可见,真宁县东要册湫及周围一带,既邻近桥山和黄帝陵,又有龙湫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