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
漕粮海运与清代运输业的
论王闿运以礼自治的思想
最新热门    
 
王闿运与同光体的诗学取向

时间:2009-7-24 13:44:36  来源:不详
遗先生谈艺录》云:“生(黄曾樾)之诗文可以成家,文学桐城,诗学《选》体,皆取法甚正。夫汉、魏、六朝诗岂不佳,但依样画胡庐,终落空套。作诗当求真是自己语,中晚唐以逮宋人,力去空套。”六朝诗并非全无是处,但不能生搬硬套地去学习,依样画葫芦即成“空套”。这和他在《奚无识诗叙》中所说是一致的:“所贵乎为诗者,非必蕲于相尚也,而不可无以自尚。自尚者,一人有一人之境地,一人之性情,所以发挥其境地性情,称其量无所于歉,则自尚其志,不随人为步趋者已。”强调“相尚”与“自尚”、模仿与自立的关系,矛头所指,隐然是王闿运对六朝诗的字摹句拟,“无以自尚”,“随人为步趋”。
  陈衍的诗学取向是宋诗,却又力主诗不分唐宋,持论宏通而颇具创新之思。尝云:“宋唐区划非吾意,汉魏临摹是死灰。”(《仲英寄七言古诗数十韵推挹逾量勉报一律》)。明确反对诗分唐宋,又对专意模仿汉魏六朝诗加以讥评。于坚守六朝壁垒者,陈衍多鸣鼓而攻之。他把湖湘派目为“貌为汉魏六朝盛唐者”。《文莫室诗续集叙》云:“蓄积贫薄,翻覆只此数意数言,或作色张之,非其人而为是言,非其时而为是言。视貌为汉魏六朝盛唐之言者,无以胜之也。”《(近代诗钞述评>叙》:“于是貌为汉魏六朝盛唐者,夫人而觉其面目性情之过于相类,无以别其为若人之言也。”亦是从“随人为步趋”,缺乏自己的性情、面目着眼进行批评的。这和他的诗学主张讲究真性情、真怀抱,注重“深造自得”相一致。到晚年他更指斥湖湘派为伪体。《石语》云:“钟嵘《诗品》乃湖外伪体之圣经,予作评议,所以捣钝贼之巢穴也,然亦以此为湘绮门下所骂。”以《诗品》为湖湘派“伪体”之圣经,直目湖湘派为“钝贼”,已近诟骂。对效六朝文者,亦呼为“伪魏晋体”。《石语》:“作文难于作诗,伪魏晋体及桐城文皆无出息人所为,又散文中杂以骈语,如阳湖派所为亦非体。”视效六朝为骈文者为“伪魏晋体”,对桐城文和阳湖派文皆有微词。《石语》又云:“少年女子自有生香活色,不必涂泽。若浓施朱白,则必其本质有不堪示人者,亦犹文之有伪魏晋体也。”以为“伪魏晋体”本质不堪示人,矛头所指仍是湖湘派的“选体文”。这不排除有借贬抑诸家而高自位置的因素在里面,但换个角度考察,却也可窥见陈衍“由学古转向开新”、“转学古而面向生活世界”的文学观。所谓“生香活色”,和禅、儒都曾倡导的“活泼泼地”相类,乃是出自本心本性,不事涂泽,这即是同光体处于新旧文学变迁之际蕴含的诗学要义。以此与湖湘派高言复古的陈腐相对抗,陈衍以文化的新视野对传统诗学的扬弃于斯可见。
  陈衍对湖湘派模拟汉魏六朝诗文的批评,因为指涉多人,态度还稍显平和。对王闿运的批评则要严厉得多。由于王闿运在诗坛有重名,公开场合下,陈衍也注意批评的分寸。《近代诗钞述评》云:“湘绮五言古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正惟其莫能辨,不必其为湘绮之诗矣。七言古体必歌行,五言律必杜陵《州》诸作,七言绝句则以为本应五句,故不作,其存者不足为训。盖其墨守古法,不随时代风气为转移,虽明之前后七子无以过之也。”。对王闿运“墨守古法”超越七子,只是略致不满而已。《近代诗钞述评·邓辅纶》:“弥之诗全学《选》体,多拟古之作。湘潭王壬秋以为一时罕有其匹,盖与之笙磬同音也。但微觉千篇一律耳。”评邓辅纶而言及王闿运,不过是“微觉千篇一律耳”,也没有多大的批评力度。但陈衍私下里对王闿运的评论就毫不留情了,在与其弟子黄曾樾的谈话中,基本对王闿运全盘否定。《陈石遗先生谈艺录》云:“王湘绮除《湘军志》外,诗文皆无可取。诗除一二可备他日史乘资料外,余皆落套。散文尤恶劣不可读,至用 ‘泥金捷报,等字,岂不令人齿冷。”“《湘军志》诚是佳构,善学《史记》、《通鉴》,其多微词,尤冷隽可喜。湘绮楼他文不称是,莫明其故。”在他眼里,王闿运的诗文皆已无足称道,仅有些许可作“史乘资料”。更有甚者,在王闿运早归道山后的1932年,他在与钱钟书的谈话中论及王闿运,极力丑诋之,则已迹近于诬。《石语》云:“王壬秋人品极低,仪表亦恶……其人嬉皮笑脸,大类小花面。著作惟《湘军志》可观,此外经学辞章,可取者鲜。余诗话仅采其诗二句,今亦忘作何许语。”对王闿运的外貌、人品进行攻击,经学辞章亦皆无所取,作《诗话》仅仅采取其诗二句,竟远不及采择其庖人张宗扬诗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