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耶稣受难
耶稣
最新热门    
 
耶稣会士与哥白尼学说在华的传播——西方天文学早期在华传播之再评价

时间:2009-7-24 13:44:45  来源:不详
志一》中,载有当时天文学上"中法"和"西法"直接较量的史料八条,包括日食、月食、行星运动三个方面。这八次较量都是完全以"密"为判据的--双方预先公布各自推算的未来天象,届时由各地观测的结果来衡量谁的推算准确。对于此八条珍贵史料,笔者先前已经逐一作过考证,此处仅列出这八次较量的年份和天象内容:
  1629年,日食。
  1631年,月食。
  1634年,木星运动。
  1635年,水星及木星运动。
  1635年,木星、火星及月亮位置。
  1636年,月食。
  1637年,日食。
  1643年,日食。
这八次较量的结果竟是8比0--中国的传统天文学方法"全军覆没",八次都远不及"西法"准确。 其中三次发生于《崇祯历书》编成之前,五次发生于编成并"进呈御览"之后。到第七次时,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最后一次较量的结果使他下了决心,"诏西法果密",下令颁行天下。可惜此时明朝的末日已经来临,诏令也无法实施了。[15]
  而且必须强调指出,能够显示"中法"优于"西法"的材料,在《明史·历志》中一条也没有!这就有力地表明:当时耶稣会士和徐光启、李天经等人所掌握的以Tycho体系为基础的西方天文学方法,较之中国传统方法,有着极为明显的先进性。这当然是以"密"为判据的--值得注意,即使是反对西法的保守派如冷守忠、魏文魁等人,也完全赞成以"密"为判据来定优劣,所以才屡屡和对手一同去进行实测检验。
  多次实测检验无一例外皆为西法优胜,这就不是偶然的了。李约瑟认为,当时耶稣会士所持西方天文学有以下六点较中国先进:[16]
1、交食预报
  2、以几何方法描述行星运动
  3、几何学小日晷、星盘及测量上之应用
  4、地圆概念和球面坐标方法
  5、新代数学和计算方法、计算工具
  6、仪器制造
这是颇为全面的归纳。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略加讨论。当年王锡阐对于中法之负于西法不服,谓:"旧法之屈于西学也,非法之不若也,以甄明法意之无其人也。"[17]坚持认为中国传统方法并不比西方的差,只是掌握运用未得其人,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这才屈于西法。其说很容易从感情上在后世乃至当代获得赞成者,然而无情的历史事实是,西方天文学引入之后,中国学者竞相学习,再也没有人如王锡阐所希望的那样以"甄明法意"为己任了。王锡阐本人是进行这种努力的最后一人,他的《晓庵新法》凝聚了他的心血,寄托了他的希望,然而并不成功。[18] 再往后,现代形态的西方天文学全面植入中土,连中土的"法义"也成为历史陈迹,当然更不可能证明中法会有多少"潜力"──中医在西医大举进入后,至今保持生命力,可以证明它确实有潜力;而如今全世界都只有同一种天文学在实际运作,恐怕只能说明,众多古老文明中的传统天学,还没有任何一个具有能与西方天文学相颉颃的潜力。
  

2 “阻挠说”完全不能成立

  这里要讨论的"阻挠",暂时仅限于天文学,即耶稣会士是否曾阻挠中国人接受Copernicus学说,乃至阻挠中国人接受近代天文学。至于本文后面的结论能否从"近代天文学"推广至"近代科学",兹事体大,非本文所拟论述。

甲、罗马教廷对Copernicus学说态度之变化
  这只需简单列出一个大事年表即可,为了方便读者掌握本文讨论的线索,此处将一些有关事件也一并列入: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
  1616年,Galileo受到宗教裁判所"训诫",警告他不得持有、传播和捍卫日心说,只许将日心说视为假说,而不能视为真实的理论。《天体运行论》被列入《禁书目录》。
  1633年,Galileo受到宗教裁判所审判,判处终身监禁,其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被列入《禁书目录》。
  1728年,J. Bradlay发现光行差,构成对日心地动学说的有力证据。
  1757年,罗马教廷取消对Copernicus日心学说的禁令。
  1760年,耶稣会士蒋友仁向乾隆帝献《坤舆全图》,正面介绍了Copernicus日心学说。
  1799年,阮元在《地球图说》序中激烈攻击Copernicus日心学说。
  1822年,《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被从《禁书目录》中删去。其实在此之前该书早已在欧洲广泛流传。

乙、三位与Copernicus学说有关的来华耶稣会士
  流行多年的"阻挠说",其思路其实颇为简单,可以归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