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职方外纪》的地理学地位与中西对比

时间:2009-7-24 13:44:52  来源:不详
洲部分对这两个国家既无文字叙述,又无地图上的注名,故亦从另一方面反应出明末对欧洲国家的了解是十分贫乏的。
明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从海路发现欧洲?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3年(1405),郑和“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10)]每船平均可乘450人左右。《外纪》中“海舶”一节,指出郑和之后200年欧洲海船分三等,小者仅容数十人;中者可容数百人,“自小西洋以达广东,则用此舶”;大者上下八层,船两旁有大铳数十门,可容水手二、三百人,将卒铳士三、四百人,客商数百人,所载淡水可供“千人一年之用”。郑和船至少与欧洲中等船相当,况且早期欧洲人寻找航线的海船,并非大船。
《外纪》最早向我国介绍了欧洲寻找世界新航线的概况。艾儒略说,百年前“先是阁龙(即克利斯托佛·哥伦布)诸人既已觅得两亚墨利加”,然后较细介绍了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资助发现美洲的经历。同时,艾儒略指出:墨瓦兰(费尔南多·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派,于1519—1522年,经南、北美洲,“直抵亚细亚马路古(今马鲁古群岛)界,度小西洋,越利未亚大浪山(即非洲南端好望角北依的开普山脉)而北折,遵海以还,报本国遍绕大地一周”,实现首次环球探险。这两次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航行只有三条旧军舰、80余人,麦哲伦航行也只有五艘旧军舰、256人。《外纪》对另两次重要航行未介绍,其实在此之前,葡萄牙国王就在寻找通往东方的海路,1487年曾派巴塞罗缪·迪亚斯用三条小船到达非洲好望角;1497年,又派达·伽马率四艘帆船、170名水手,绕过好望角从而发现了印度。[(1)]纵观东、西方使用的海船,郑和下西洋的船舶远比欧洲先进,队伍则十分庞大。
新航线的发现,归根到底受航海目的制约。中国下西洋目的有三,其一,告谕四夷诸邦大明建立,显示中国强大(《外国传·拂lǐn@①》);其二,“疑惠帝亡海外”,寻其踪迹(《郑和传》);其三,通过友好贸易获得海外珍贵物品(香料、宝石、珍禽异兽等),供皇室享用。明朝建立与郑和下西洋后,来中国的各国使者逐年增加,进贡者能得到丰厚的赏赐及折价销售所带货物,在中国境内赴京人员往返食宿全部免费,这就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以进贡为名,行贸易之实,致使明朝廷负担太重而不得不做出限制,洪武7年(1374)、正统8年(1443),多次规定了进贡年限及赴京人员数额,避免“入贡既频,劳费太甚”,受贡时还要“勘合文册”,“不符者属矫伪,许絷缚以闻”。(参见《外国传·真腊·暹逻等》)可见,明朝的中外交往是建立在友好往来基础上的。但是,欧洲下东洋,是以为新兴资产阶级寻找巨额利润,掠夺殖民地为目的的,故对“新领土”的发现者许诺以很高的赏赐。如万历32年(1604),荷兰先后占领我国澎湖、台湾,“筑城设守”,“所恃唯巨舟大炮,舟长三十丈,广六丈,厚二尺许,树五桅,后为三层,旁设小窗,置铜炮。桅下置二丈巨铁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外国传·和兰》)西班牙国王曾跟麦哲伦签有协定,任命他做航行中发现的一切地区和岛屿的总督,这一特权可子孙相传,并允许获得这些地区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11)]可见,欧洲资本主义海外扩张政策,依仗快枪利炮,是推动新航线发现的根本原因。
明代,我国对海洋航道的认识,主要是由郑和七次下西洋所获得。即从苏州刘家河出发,经东海、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先沿孟加拉海湾航线,再沿阿拉伯湾,或进入波斯湾;或进入红海;或沿非洲东南沿岸西行,如能继续前行便可达到好望角,可惜未这样做。《外纪》介绍了欧洲来中国的两条航线,西线是:由欧洲里西波亚都城(乃西班牙属国都城,见《外纪·以西把尼亚》),“候西南官舶,春发入大西洋,从福岛(非洲西南之加那利群岛)之北过夏至线,在赤道北二十三度半。逾赤道而南,此处北极已没,南极渐高,又过冬至线,在赤道南二十三度半。越大浪山(好望角附近),见南极高三十余度。又逆转冬至线过黑人国(莫桑比克)、圣老楞佐岛(马达加斯加)夹界中,又逾赤道至小西洋(印度洋),南印度卧亚城在赤道北十六度,风有顺逆,大抵亦一年之内抵小西洋。至此则海中多岛,道险窄难行矣。乃换中船,亦乘春月而抵则意兰(斯里兰卡),经榜葛刺海(孟加拉海),从苏门答腊与满剌加(马来西亚南部)之中,又经新加步峡(马六甲海峡),迤北过占城、暹逻界,阅三年方抵中国岭南广州府。”东线是:“自以西把里亚(西班牙)地中海,过巴尔德(直布罗陀)峡,往亚墨利加之界,有两道:或从墨瓦腊尼加峡(麦哲伦海峡)出太平洋;或从新以西把尼亚界(今海地、多米尼亚),泊舟从陆路出孛露(秘鲁)海,过马路(鲁)古、吕宋等岛,至大明海以达广州。”艾儒略还说:“儒略辈……皆从西而来,不由东道而来,”原因是西线比较近。从《清史稿·邦交志》看,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