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对西藏文明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45:11  来源:不详

  本文探讨的是地理环境与西藏古代文的关系。阐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对西藏文明的影响,首先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即展示西藏古代文明的两大系统--象雄-本教文明和雅隆-吐蕃文明及其载体--象雄(阿里)和雅隆(山南)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雅隆-吐蕃文明兴盛与象雄-本教文明衰落的原因;最终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西藏文明发展演变历程中的作用。西藏的古代文明是由象雄-本教文明、雅隆-吐蕃文明和藏传教文明构成的。这三大文明系统一脉相承,构成了西藏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西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是由藏族社会历史和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中亚、西亚、南亚和中原文明的交汇融合,以及历代中央王朝的治藏方略等人文环境造成的,同时也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对西藏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地理环境,当属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可谓藏族的母亲河,她似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拦腰切开,形成著名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造成独特的“水气通道”,为高山阻隔、地理环境封闭的西藏高原打开了一扇南大门,沟通了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进西藏,不仅滋润了干旱的西藏高原,而且还像一股永不枯竭的乳汁,抚养了藏民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雅隆-吐蕃文明。

  在西藏文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雅隆-吐蕃文明兴起和古老的象雄-本教文明衰落的过程中,“雅鲁藏布大峡谷”和“水气通道”这一两位一体的地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而在以往出版的有关象雄-本教文明和雅隆-吐蕃文明的论著中,在论述象雄文明的衰亡和雅隆文明的兴盛的原因时,对地理因素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西藏文明的渊源--象雄-本教文明

  象雄文明的载体--象雄的地理环境。透过所谓“象雄之谜”,我们可以勾勒出象雄文明的大致轮廓。一般认为,象雄文明的地理范围掩有几乎整个青藏高原和西亚、南亚的一部分地区,而以今西藏阿里地区为中心。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北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接西藏那曲和日喀则地区,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邻克什米尔地区,属西藏高原西部高海拔地区,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海拔约4400米。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总面积的1/3,总人口约5.8万人,平均0.16人/公里,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阿里地区现辖日土、噶尔、扎达、普兰、革吉、改则、措勤7县。

  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相比,地理环境的变迁是非常缓慢的。当代阿里的地理环境折射出古代象雄的地理环境的某些特点。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境内平行展布着喜马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三条北西-南东走向的巨大山脉,形成西藏高原由西北向东南渐次递降的最高一级“台阶”。全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冈底斯山脉成为南北两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部包括日土、噶尔、革吉、改则、措勤等县,主要地貌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和宽谷湖盆的组合体,是藏北高原的一部分,属高原寒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以下,年降水(雪)量75-180毫米,植被极为稀少,为藏西北荒漠及藏北高原草原区。北部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为纯牧业区,基本无农业分布。南部包括札达、普兰两县,地貌类型属喜马拉雅北坡与冈底斯山系之间的小型河谷平原和盆地,多数河谷和盆地海拔在4000米以下,河流切割较深,地形复杂。南部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以上,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植被较稀疏。能种植小麦、青稞、豌豆等喜凉作物,部分地区能种植温带果木蔬菜并有小片森林分布,为半农半牧区,也是阿里的主要农业分布区。

  阿里是西藏高原河流较多的地区,而且是我国和亚洲一些著名河流的发源地。南部河流主要有狮泉河、噶尔藏布、象泉河、孔雀河等,属外流水系;北部河流为内流水系。境内有湖泊100多个,多属构造湖,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