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
论地理环境与西夏的经济
最新热门    
 
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时间:2009-7-24 13:45:23  来源:不详

  既然吐蕃向陇西以东及关内地区的扩张已明显受到季节和气候等地理因素的限制,那么,吐蕃向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扩张则面临着完全相同的情形,而且其所受到的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则更为显著。南亚地区属非高原地区一其自然生态环境与西藏存在着巨大差异,且气候炎热潮湿,难以为高原人的生理特点所适应。在吐蕃王朝时期,吐蕃军队曾两度攻人过恒河流域地区。一次是公元648年,唐以王玄策率使团出使天竺,遭天竺劫掠,吐蕃以此为契机,“发精锐一千二百人,泥婆罗国发七千余骑”22,向天竺发起进攻。这次南攻天竺,名义上是助唐的军事行动,但实质应是吐蕃借助唐的声威,率其属国泥婆罗独立地向南亚进行的一次武力扩张。史载吐蕃这次出击,一直打到天竺乾陀卫江(今恒河)沿岸,“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于是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23“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24。吐蕃第二次进攻天竺是赤松德赞在位期间。据《贤者喜宴》和《巴协》记载,此次吐蕃军队远征天竺王,一直进兵至恒河两岸,使天竺王向吐蕃俯首称臣25,吐蕃军队在恒河岸边树碑以纪武功后班师回朝。很显然,吐蕃两次向南亚的扩张在军事上都获得了极大成功,且大有所向披靡之势。然而,吐蕃以其对南亚地区所拥有的这种绝对的军事优势却并未导致它对该地区的控制,吐蕃这两次进兵,均旋即退兵而未能实现对征服地的占领和统治,最直接的原因显然在于吐蕃军队无法适应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吐蕃对其南部弱小邻国泥婆罗也仅将其作为属国而实行羁糜统治,同样未进行实际的占领,这恐怕也与当地的气候等地理因素有关。泥婆罗气候虽不及天竺炎热,但因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降雨丰沛,这对生活于干燥高寒环境的吐蕃人同样较难以适应。此外,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中亚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也同吐蕃有较大差异,它的气候同样为西藏人所不适应。一个显著的例证是,公元十世纪末,仁钦桑波受耶歇斡委派,率僧徒二十一人前往克什米尔学佛,“但是由于西藏人不适应克什米尔的气候,只有两人仁钦桑波与玛雷必喜饶回到阿里,其余的人都死在克什米尔了。”26因此,吐蕃王朝之所以未能有效地向中亚扩张,除了受到唐与大食势力的扼制以及交通相对不利等原因外,气候及生态环境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吐蕃向南亚、中亚乃至陇西以东的中原地区的扩张都受到气候及地理生态环境的限制,那么,吐蕃由其本土向东部广大外围地区即甘青、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一带的扩张,则完全不存在任何地理因素的限制。前已论及,吐蕃文明是产生于独特的高原环境中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自身具有很强的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和对非高原环境的不适应性。由于西藏的南部、西部及北部外围地区都属非高原地区,它们的气候、地理生态环境和海拔高度都与西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吐蕃文明在地缘上明显地具有向这些地区发展的不可能性。而西藏东部广大外围地区,即甘青、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一带,无论是气候、海拔高度或自然生态环境都与西藏大体趋于一致,它们均同属于青藏高原这一整体地理单元。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吐蕃文明向东而不是向南或向西发展,主要是为其自身的高原特点和它所面临的周边地严环境所规定。同时,这种规定反过来也限制了吐蕃文明发展的地域范围。虽然吐蕃的文明曾在空间上全方位地向外进行扩展并力图超越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线,但最终结果却仅仅是使其文明扩散于整个青藏高原地域,基本上未越出青藏高原的地域范围。吐蕃文明在空间上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强烈地受到自然环境的规定,关键在于这种文明自身所固有的和无法克服的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与对非高原环境的不适应性。可以说,正是这种高原适应性特点及其所面临的周边地理环境,最终从地缘上决定了吐蕃文明向东发展的必然性。

 


  注释:
  1谭立人、周原孙《唐善交聘表》、《中国藏学》,1990年2期。
  2,4 (日)佐藤年《唐代青海、拉萨间四道程》《东洋史研究》第别卷第1号,1975年
  3 P·伯希和《西藏古代史》,巴黎,1961年版。
  5见《释迦方志·遗迹篇》所载从河州通吐蕃一道至泥婆罗国的路线。
  6(日)森安孝夫《吐蕃在中亚的活动》,《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一辑。劳江泽 西藏人民出版社沙1986。
  7 任乃强、曾文琼《吐蕃传地名考释》》(M)《西藏研究》1982年2期。
  8 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民族研究通讯》》1980年
  9 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一“褒赐”第二十三。
  10,11《蛮书》卷七。
  12 黄显铭《文成公主人藏路线初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1期,《文成公主人藏路线再探》》,《西藏研究》1984年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