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厦门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
厦门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
彩色插图说明──图4  
课改中的厦门五中历史教
厦门市历史新课标实验教
厦门市历史新课标实验教
形演·口演·手演──厦
最新热门    
 
徐雅厦门对话与中国民主思想的开端刍议

时间:2009-7-24 13:45:46  来源:不详
o Ricci, 1552-1610)指出:“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而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并说:“从远古以来,君主政体就是中国人民所赞许的惟一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富豪政体或任何其他的这类形式,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2119世纪初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大陆和南洋。从1810年代,新教传教士在南洋和广州等地印的中文出版物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面介绍了英、美、法民主制度和“自主之理”,有如东风吹牛耳,未见中国有接受、响应之人(帮助他们翻译出版这些读物的梁亚发、梁进德父子可能是最早接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中国人,但有待史料证明)。这些传教士的苦恼在于,他们长期找不到明末徐光启那样的接受他们的学术以至宗教信仰的高层人物。因而鸦片战争前新教传教士的这些出版物在当时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值得怀疑。在今天来说,充其量只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不过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序幕。魏源及其《海国图志》的思想局限性,周振鹤博士1996年《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畬诞辰二百周年》一文已经有详细论述。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情绪化地对待中外关系的“民族主义者”仍大有人在,他们将外国人称为“鬼子”、“夷狄”而毫无歉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仍是稀世珍宝,臣民意识、奴才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亿万人之中。

    在勇猛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恢宏气度方面,徐继畬不仅超越同时代士大夫,也超越时下许多人,是一个很另类的“异人”。笔者试图从徐继畬编辑的、1848年与《瀛环志略》同时刊刻于福州的其父徐润第《敦艮斋遗书》,破解徐继畬的奇异思想。

    徐润第(Xu Rundi 1761.10.8—1827.11.6),少年颖悟,对朱熹启蒙读物《敬斋箴》产生怀疑。师从五台县令王秉韬,研读王阳明编《大学古本》。乾隆六十年中进士,与高鹗会试同年,又同官内阁中书,论文最相契。历任储济仓监督、湖北施南府同知等小官。专主良知,见诸躬行,宦游20年后,重操授徒旧业。道光七年秋,病逝于介休县富商侯家的私塾。继畬评价父亲“生平於儒先之书读之殆遍,旁涉道藏、内典、壬遁风角。中岁专心学易,前后近四十年,剡精造微,所读儒书皆以易象证之,一一吻合。”22继畬不能明言的还有,润第毕生打破朱熹《四书集注》,“处处背注”,“正言直指,无所避忌”;23兼容并包,智周无外,借鉴西方文化,熔气学、易学、心学于一炉,根本否定执牛耳达六七百年、用做八股取士标准、将中国带入东方中世纪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存理灭欲、奴化教育的朱熹理学,倡导心灵自由、独立独行、与天为徒。试以天论、人论、知论的三分架构介绍其学术。  

    润第的天论,是一元论的气本论。他学习耶稣会士传入的天文学,反对朱熹的理本论:“朱子不识天。天者,气也。气岂但实在山中,凡物之中莫不有气,即莫不有天。天之所以体物不遗也。……朱子岂即以苍苍在上者为天耶?由此观之,则孔子之以气言天也,明矣。自有明以前,推步多差。自西洋人来,而时宪之精,超绝千古,其言天者精也。天者,浑沦一气,其大无外。其中成形之大者,日、月、地三物而巳。”“六合之内,充塞流行,贯彻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者,只有一气耳。”“太极图,空虚者也。故人不敢填实。伊川以道实之,朱子以理实之,盖谓道理实而无形,不空而空,不虚而虚,可以还太极之面貌耳。殊不知天地间无空虚,凡所谓太空、太虚者,皆气也,以其清和之极,既不可见,亦不可触,谓之空虚,非无物也。借令两间有针锋芥子许无气之处,久而久之,覆载亦有崩陷之虞矣。无物之空虚,所谓妄也。此说惟西洋之明天文者言之最凿。” 24

    润第的人论,是“人者天之心”、独立独行的人本论。他认为:“我性命於天,我即天也。”言外之意,贵为天子的皇帝,与常人一样,皆为宇宙的产物,与常人平等。“人者,天之心也。人即天也。我者,千万人中之一也。” “人以气为体,便是以天为体。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