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厦门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
厦门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
彩色插图说明──图4  
课改中的厦门五中历史教
厦门市历史新课标实验教
厦门市历史新课标实验教
形演·口演·手演──厦
最新热门    
 
徐雅厦门对话与中国民主思想的开端刍议

时间:2009-7-24 13:45:46  来源:不详
》共17卷,约20万字。继畬精心建构了全书结构。润第思想历程是破朱学,立气学、易学、心学;继畬在表述父亲思想体系时,是先立后破,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如前所引,他将父亲心学的宗旨,放在第一卷第一页,对人心在宇宙中的地位做了定位,揭示出追求心灵“独立”、“自由”、“光明”是人生第一要义。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的“题旨”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卢梭论证的不外两点:自然权利论,人民主权论。以前译作“天赋人权”。徐润第《敦艮斋遗书》的卷首,也有“自由”、“梏”、“天与”等关键词。这表明:一、东西方哲人关注着同样的人生大问题;二、徐继畬在他编辑的父亲这部遗著付梓时(迟至1848年),对以卢梭这篇名著为理论纲领的法、美民主革命的真谛,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29

    《敦艮斋遗书》与《瀛环志略》,是互相辉映的双璧,甚至可以说,《敦艮斋遗书》是体,《瀛环志略》是用。《敦艮斋遗书》对朱学的否定,等于挖了中国古典政治思维的一大祖坟。如果不读《敦艮斋遗书》,就不能了解《瀛环志略》的政治哲学底蕴。继畬在福州同一书铺同时出版这两部著作,似有深意。润第的这部与朱熹的所谓“正学”较劲的著作出版,也有一定火候。乾隆末年出了空前贪污大案,国运由盛转衰,用做八股取士标准和奴化教育的朱学,被深入思想者视为罪魁祸首,话语权也随之削弱。1831年上书房总师傅汤金钊的序言,竟敢揭示此书的反朱学倾向:“广轩徐先生,博综群书,精研《周易》,著《敦艮斋遗书》十七卷,深有得於周子主静之传,溯其源於艮背,默契心融,旁推交通。谓孔、孟、《诗》、《书》言性言天,以气不以理,辨后儒分理气为二之非;谓主敬之说,或误会而操持太严,反失静之本体,明周子主静之善。之二说者,最有益於后学。” 汤序冷落朱学表明,绝对专制主义政权及其意识形态,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30

    徐润第、徐继畬父子,可算是19世纪中国卓而不群的独立自由思想家。继畬继承父亲上述学西方、反传统的思想,是他接纳西方民主思想的根本思想基础。早在1867年纽约时报就高度评价徐继畬是东方伽利略,说他是东方卢梭也决非过甚其辞。20世纪中国一位学者型书画家、有浓厚民主底色的无党派人士董寿平先生1995年致信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称:“兹因吾晋忻州地区五台徐继畬先生的学问事业,为世所称,一百年前首先接收宣传西方文化,并着重赞扬华盛顿及美国民主制度,著有《瀛环志略》一书,实为东亚赞扬民主的先驱者。在日本明治维新江户时代,即将徐公著作翻印,从而对日本明治维新传播了影响。我在日本,与该国政界人物谈起,无不赞扬。”

    《万国公法》与民主话语体系的形成

    在厦门对话之后20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惠顿《万国公法》(the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Henry Wheaton 1785-1848)出版,在徐继畬引进西方民主价值体系之后,又构筑了民主的话语体系。

    咸丰登基,起用对外强硬派,企图改变南京条约确定的中外关系格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又挨了痛打。即使内乱外患,连皇帝都被赶出北京,死于承德,仍是一片颂歌:“咸丰皇爷坐北京,五谷丰登贺太平。风调雨顺民安乐,各国进贡京都城。” 31然而主政的两宫皇太后和辅政的恭亲王的共识则是:“庚申之变,创钜痛深”。于是改弦更张,有了同治中兴即自强运动。被称为“洋务内阁”的总理衙门即总署,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

    总署急于了解国与国之间的游戏规则,1863年文祥请求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推荐国际法著作。驻于上海由中国同事协助,翻译美国哈佛大学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字冠西,1827-1916),于是被调到北京。在恭亲王等督导下,此书由陈钦等删改,确定书名,总署资助了500两银,于次年铅印出版。书名页显示:“万国公法,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孟冬月镌,京都崇实馆存板”。总署大臣董恂和丁氏友人、宁波张斯桂分别作序。从董恂序可知,此书面世于这年腊月即1865年春。可能是铅印本不适合宫廷的阅读和审美,随后又有木刻小字本和聚珍大字本出版。此书白纸聚珍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