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评乾嘉学者的马班异同论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
乾嘉学术与西学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
清代乾嘉史家史学批评方
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
乾嘉学术创造性思维的出
最新热门    
 
论乾嘉学风对近代史家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46:01  来源:不详

虽然陈垣先生晚年服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但从学术渊源看,他直接师承并执意恪守的无疑仍是乾嘉历史考据方法。出于景仰和叹服,他曾反复研究乾嘉学者的著作手稿和论学书札,着意探求他们的治学旨趣和门径。长期的学风濡染和方法训练,使他对乾嘉学派的某些优良传统信守不渝。他强调最大限度地占有史料,一贯倡导“竭泽而渔”的治史原则,搜集资料务戒遗漏,力求完备。他告诫学子:“考史者遇事当从多方面考究,不可只凭一面之词。”[5]强调资料占有得越充分,考虑问题的角度就越新颖、独特,认识问题就越有深度,得出的结论就越确切可信。所以他一贯坚持在主要材料未到手之前,决不急于动笔为文的治史信条。最能体现其学术旨趣的是,他的每一论著,都是在参考数十种甚或成百种史料的基础上辛勤著成的。如他在撰写《元西域人华化考》过程中,前后参考过二百余种资料,在《五代史辑本发覆》写就前,以资料汇编形式结成的书稿就积有三尺多厚,而在此基础上提炼而成的正稿,才不过二万余字。无怪乎史学界公认该书言言有据,字字珠玑。为了编撰《元典章校补释例》,陈先生积累了一万二千余条的材料,故而在杀青成册时选定的一千一百余条史例,令方家难挑瑕疵。

在陈寅恪先生身上,乾嘉遗风的痕迹更是晰易辨。他认为:史料不全,论点的精确性便难以保障;论据不足,必然导致论证乏力。朱延丰曾将自己撰著的《突厥通考》一书交托陈寅恪先生审阅,在通核全书后,陈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该书“资料疑尚未备,论断或犹可商”。似乎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竟要朱延丰“十年增改之后,出以与世相见”[6]。果然是在十年之后,陈先生才对经过大量补正之后的《突厥通考》一书不吝赞誉并欣然为之作序。在讲授中国中古史课程时,他首先提示学生: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史料保存的完整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上古史因材料奇缺,证据和反证随之亦少,故论断常流于推测。近代史资料丰富,搜集相对容易,确切地诠释材料亦非难事,但若求史料完备,罕能如愿。中古史料得天独厚,较遂人意,史家大有用武之地,但尤需注意的是,这些充足的史料,有时不但不足以构成确证,反而却足以构成反证[7]。基于这种认识,他选定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作为自己的研究范围。他虽然熟谙上古史,但却很少论及,个中原因,盖与其厌弃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仅凭印象,徒托空言不无关系。

尤为可贵的是,陈寅恪先生不但重视对新见史料的充分占有,而且还力倡并躬行践履对新见史料的开发利用。他曾高度评价新史料的特有价值:“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采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8]敦煌写本是当时的新见史料,而在他的论著里,不乏用敦煌史料从事研究的成功范例。如他利用敦煌写本李义府撰《常河碑》来说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时机和成功原因,使人感到既新奇又可信,无不心悦诚服于他的不刊之论。

顾颉刚先生长于吴派基地,自幼受吴派学者追求渊博风气的濡染,因此,终其一生,都将最大限度地占有史料作为治史第一要义,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顾先生曾言:“以前我听得几个今文家的说话,以为清代的经学是支离、琐屑、dòu@②dìng@③的……到这时我才明白知道,学问必须在繁乱中求得的简单,才是真实的纲领;若没有许多繁乱的材料作基本,所定的简单纲领便终是靠不住的东西,今文家要从简单中寻见学问的真相,徒然成其浅陋而已。”[9]顾先生对今文家的菲薄之词或可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推崇乾嘉学派之广博务实、鄙弃今文学派之简约空疏的治学态度,的确成就了他一生的学术事业。目前保存下来的顾先生的读书笔记,总计有一百八十余册,约四百余万字。这座浩瀚的资料宝库,是他数十年来如一日,如痴阅览,如狂抄录,铢积寸累,积微成巨的结果。正因有了这种博大的基础,才做成了他精深的学问。


二、精于考辨,严于取舍


乾嘉诸儒大多精于校勘,其目的概在于给当世和后世学者留下可信度较高的史料。王鸣盛曾坦言:“予识暗才懦,一切行能举无克堪,惟读书、校书颇自力。尝谓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不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10]由此可见,王鸣盛把校书视若治学的基础性工作,视若避免著述错误的保障性手段。乾嘉学派之所以被称做考据学派,是因其大多将毕生精力投注在了古籍整理和考订事业之中。治经者如此,治史者亦无二致。《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等,俱是考史、校史的经典性著作。它们为古籍订正错误、补苴罅漏,将我国古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