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章
略述章太炎老子研究的学
最新热门    
 
章太炎与清学史

时间:2009-7-24 13:46:07  来源:不详
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着手分析问题,认为文化专制和种族矛盾是汉学的重要成因,这一思想观点却被广为接受,几乎成为此后研治清代学术思想史的圭臬(注:论清学成因,卓有影响者还有两说,兹录于此,以供参考。其一以梁启超、胡适为代表,他们认为,清季诸儒,以征实读书,斥空疏不学;以求真求是,反理学末流,而以饶富科学精神,比况西方文艺复兴。其二,以余英时为代表,他据思想发展之内在理路以论清代学术,视清代学术为儒学变迁中重智主义之勃兴。)。

     2.学术特点

    论及清代汉学的学术特征,近代学者曾从多种视角进行探讨。其中,章太炎对清代汉学学术特征的总结较为贴切,为后代学者所重视。

    一是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主义特色。章太炎认为,汉学没有“六经注我”的主观随意性,有的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清儒“以狱法治经”的方法,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拿证据来”,重视实证。他把清儒治学的实证主义特色提炼概括为六个方面:“审名实,一也;重左证,二也;戒妄牵,三也;守凡例,四也;断情感,五也;汰华辞,六也。”[8]他认为,以这六个方面为法,可以衡定经师高下、汉学纯杂。章太炎对汉学的实证学风十分推崇,声称”近世三百年来,学风与明绝异。汉学考证,则科学之先驱……盖其语必征实,说必尽理,性质相同耳。”[9]

    二是踏实躬行、不应世尚的求实精神。在《学隐》篇中,章太炎从汉学研究所体现出的研究者的主体精神和学术品行切入,把汉学优点概括为三:“明征定保,远于欺诈;先难后得,远于徼幸;习劳思善,远于偷惰。”[10]

    三是“夷六艺于古史”的理性主义精神。与公羊学相比,汉学“明故训,甄度制,使三礼辨佚,群经文曲得大通”,功绩卓越。追考其因,就是由于清儒承纳了东汉经师的理性主义精神。他在论述清儒对经学史的贡献时曾道及此:“杜、贾、马、郑之伦作,即知‘抟国不在敦古’,博其别记,稽其法度,核其名实,论其社会以观世,而‘六艺’复返于史。神话之病,不渍于今,其源流清浊之所处,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昭然察矣。乱于魏晋,及宋明益荡。继汉有作,而次清儒。”[11]清儒承继了汉儒夷六艺为史、去神话之病的理性主义精神。“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12],这是清儒与东汉之儒共同长于“西京之儒”的地方。进而,清儒把这一精神发扬光大——“清儒研精故训,上陵季汉,必非贾、孔所能并。其说《三礼》,虽本之郑氏,然亦左右采获,上窥周逸,旁摭汉师遗说,不局于郑氏而止。”[13]

    四是极具民族主义色彩。在章太炎看来,汉学既然渊源于民族主义,其内涵以民族主义为特色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说林》虽指责陈启源、朱鹤龄、臧琳之徒为学浅薄,但是又说,“然未尝北面事胡人”,含有褒奖之意。文中对江声、余萧客、陈奂等人不仕满州也充满赞扬之情。当然,最具典型的事例是后面将论及的他对王夫之、戴震著作的分析。

     3.汉学之失

    有得必有失,汉学之失何在?章太炎回答说:“余谓清儒之失,在牵于汉学名义,而忘魏晋干蛊之功。”[14]章氏此论,切中肯綮。的确,清儒治学有唯汉是从的毛病,他们认为“凡古必真,凡汉皆好”,“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15],从而造成”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学术局面,过犹不及,不分青红皂白,不辨精华糟粕,过度地崇信汉代之学,也就必然窒息学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章太炎本于“文有古今,学无汉晋”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得出“清世经说所以未大就者,以牵于汉学之名,蔑魏晋使不得齿列”[16]这一结论,虽有抬高魏晋学术之嫌,但他能认识到汉代经学之短,不避清儒瑕疵,不囿于门户之见,确实表现了超出师侪的学术目光。

           

二、“衡三老”


    无论是梳理清代学术史,还是探究明亡清兴的奥秘,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