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姚锡光生平及其成就初探
最新热门    
 
姚锡光与《东方兵事纪略》

时间:2009-7-24 13:46:16  来源:不详
年到1901年,历任内阁中书、安徽石埭、怀宁、和州等州县官,经安徽巡抚王之春檄兼安徽武备学堂提调。在皖期间,姚锡光厉行新政,妥善解决民教冲突,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地方军事组织,加强地方治理,捐款赞助皖省藏书楼,特别是面对1901年长江特大洪水,措施得当,处理有方,采取赈灾和自救相结合的方式,将损失降到较小程度,避免了流民的出现和农业生产的停滞。更为难得的是,他将在皖基层执政的经验和皖省的保甲团练、赈灾、民教冲突等地方社会史料记录下来,为后人研究清末皖省社会政治情况提供了可靠的史料。1903年2月24日,经吏部带领引见,本日奉旨:姚锡光照例发往。当经管学大臣奏留京师,充大学堂副总办。1904年4月,请咨到省。5月,经北洋大臣袁世凯檄委发审公所监督。7月,兼充北洋大学堂总办。8月,经练兵处王大臣派署军政使副使。1905年5月,奉檄前赴东部蒙古卓索图盟一带,考察垦牧、蒙盐各等情形。7月,回处呈复。7月5日,经练兵处王大臣奏补军政使副使缺。本日奉旨:依议。12月21日奉旨:姚锡光著赏给副都统衔。钦此。12月,经肃亲王奏请,随同考察东随同考察东西盟蒙古事件。1906年5月回处。9月23日,经陆军部宪堂派充练兵处提调。61906年,朝廷“议设川滇边防大臣,命锡光肩厥任,锡光以资浅辞”。1908年,撰《筹边刍议》,申明作者对于西藏的态度和观点。7宣统年,陆军部左侍郎寿勋丁忧,姚锡光改署陆军部左侍郎。1909年2月, 荫昌署陆军大臣,姚锡光任兵部右侍郎,11月被裁。81911年,曾参与组织帝国宪政实进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参政院参政、蒙藏事务局总裁、口北宣抚使、查抚津保被灾商民专使。 1912年5月12日“五族国民合进会”在北京成立,选举总统府边事顾问姚锡光为会长,汉人赵秉钧、满人志钧、蒙人熙凌阿、回人王宽、藏人萨伦为副会长。91912年6月至12月,为民国中央政府遣藏劝慰使,因受英印当局阻挠,滞留印度。101916年,任弼德院顾问大臣。111923年6月,曹锟拟利用国会贿选总统,当时反直联盟欲使贿选失败,姚锡光为曹锟出谋划策:“组织公民团监督两院,而公民团必须做猛虎在山之势,使之有所忌惮,这样一则可以破中立者观望之迷,一则抑反对者嚣张之焰”。曹锟对姚锡光的计策十分赞同,认为其“深识远虑”。

从以上生平介绍中,不难看出姚锡光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枢府一员,同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善耆等人的极力保举和推荐关系密切。没有李鸿章的推荐,他很难获得最初出使日本的机会,也就很难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礼,而且也没有机会成为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张之洞则是姚锡光事业发展的引路人,他给姚锡光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政治舞台;袁世凯和善耆则为他走入中央权力机构起了重要作用。时势造人,姚锡光之所以能够在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留下精彩一笔,在军事、教育、民族等领域留下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晚清急剧变动的时代有关,同上述诸人推荐有关,同他自身的努力有关。

 

二、匠心独运,改造体例

《东方兵事纪略》是作者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割地赔款“痛深创剧”的打击下,为“明耻”而作的富有爱国思想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该书酝酿于1895年,1897年刊于武昌,共6卷12篇,主要篇目为:衅始篇第一;援朝篇第二;奉东篇第三;金旅篇第四;辽东篇第五;山东篇第六;海军篇第七;议款篇第八;台湾篇上第九;台湾篇下第十;表第十一(未刊);图第十二(未刊),共计8万多字。这部书叙事平实、生动,记载全面、周详,是当时人记载甲午战争史的权威之作,也是全面记载甲午战争最及时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而且从体例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从体例方面而言,这部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表现在:

(一)抓住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对史事的取舍得当,将复杂的史事条理化,写出了甲午战争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甲午战争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以后,随着国力的强盛而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的远因实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外交和军事上步步试探和挑起事端开始。作者设《衅始篇》简略地记述了中日之间的交往历史,重点记叙了琉球事件、江华岛事件,和日本因东学党起义而派兵侵略朝鲜的全过程,体现了作者详今略古的撰述思想。在对事件起因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