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姚锡光生平及其成就初探
最新热门    
 
姚锡光与《东方兵事纪略》

时间:2009-7-24 13:46:16  来源:不详

 

三、“明耻教战,以雪国耻”

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是最早全面记载甲午战争全过程,充满爱国思想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从史学思想来说,这部书显著特征就是为“御侮”而作,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东方兵事纪略》作为一部“明耻教战,以雪国耻”的史书,姚锡光试图通过对甲午战争全过程的记录,探寻甲午致败之由,激励国人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纪略》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辩证的特点。 甲午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无数志士仁人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感情,表达出对整个民族命运的关切。《纪略》的著述体现了对民族命运的忧思:

甲午乙未之间,中东一役,我师屡挫,致弃台湾,偿巨款,痛深创剧,几致露根,此我中国宗社安危之机,且东方人类存亡之键也。14

姚锡光把甲午战争看成“东方人类存亡之键也”,表明他对这场战争的危害,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命运的影响,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希望国人以甲午战争为契机,“远征上古,近鉴泰西”,从中外战争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生其怒敌之心,而作其同仇之气”。他认为失败不为耻,重要的要有“明耻”之心与“雪耻”之道。这是他的爱国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但是,作为封建官僚,姚锡光具有强烈的“天命”和“忠君”思想,因而对于如何“雪耻”,姚著《纪略》没有提出明确的办法,《序言》中也只是笼统地提出“以太祖之心为心,以乙末四月诏书之志为志,以冠带之伦,神明之胄,覆亡之懼为懼”。其“雪耻”的办法,没有摆脱“天命”思想和皇朝武功的藩篱。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纪略》的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姚著《纪略》的爱国主义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对甲午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上。基于对民族存亡的担忧,作者记述和分析甲午战争的胜败原因,把它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在《纪略》的著述中,其意义在于激励国人的反侵略斗志。《序言》申述作者著述的目的之一在于探索“我所以致败之由,于彼所以毒我之故”。作者认为:“今中东一役,乃封疆大吏、将帅之臣,内无整军经武之谋,外无致命遂志之节”15,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将战争失败的原因做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首先,清政府在战争中没有抗日到底的决心。操纵清政府实权的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始终推行妥协投降的政策。战前,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战争进行时,正如姚锡光分析的:

其始固委蛇言款,盖不得已而出于战。当道原无备战之心,识者固知兵气之不振,战局之靡终,必无以善其后,而割地偿款之机已兆于此。16

清政府“无备战之心”,正是战争失败的十分重要的原因,姚氏的分析击中问题的要害。

其次,清廷政策的执行者、指挥者李鸿章在军事上坚持“避战保船”,外交上推行“以夷款夷”的方针,不积极备战,也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甲午战争前,围绕朝鲜危机,李鸿章在处理朝鲜问题的策略上以“和戎”为主,寄希望英、俄调停,对战事不作准备,丧失战争的主动权。战前,瑞芬分别致总署和李鸿章书,建议邀请英、美、俄协同保护,李鸿章对此十分认同,称此计“可称老谋深算”,对总署“朝鲜为我藩属,求邻国保护不合体例”的批示,李认为“失此机会,甚为可惜”,表明李为了保存北洋海军的实力,从洋务外交路线出发执行避战求和的错误指导方针。1894年5月,日本“假改革朝鲜内政”之名,续增八千人入朝,“皆屯王京,据要害”,“世凯、志超屡电请济帅,不报;求归,不许,且戒勿近王师,撄日人锋。”17姚锡光采用隐讳的说法,没有直接指名李鸿章“不报”、“不许”,但联系下文“鸿章不欲战”,和李鸿章的权力地位,可想而知。李的“不报”、“不许”,实际上仍是其“避战求和”方针的表证,致使助长日人的气焰,“知牙山兵力单薄,乃决计寻衅”,而“我牙山之军孤露无援”,遂有成欢之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仍是被动应战,缺少战争决心,特别是当旅顺危急,丁汝昌赴津面请全力出援时,“鸿章詈之,谓:‘汝善守在威海守汝数只船,余非汝事’。”18结果是旅顺威海失陷,海军被歼,海防全失。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列数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有咎十二点,确实李鸿章对战争的失败难辞其咎。姚锡光在《纪略》里,没有直接指摘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指导方针,但还是基本上实录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所作所为,联系《序文》对“封疆大吏,将帅之臣”的批判,《纪略》并不如某些论者所说的对于“封疆大吏,将帅之臣”的李鸿章应负何责,无一语及之。客观地说,《纪略》,特别是《海军篇》有为李鸿章曲笔回护的嫌疑,但并不能说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对李鸿章应负何责,无一语及之,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