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浅谈清末法律修订的政治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义思
关于清末新政研究的几点
论清末版权法律文本的出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主义的
联邦模式与清末变局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
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
最新热门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编纂思想析论

时间:2009-7-24 13:46:51  来源:不详

 

摘要:时代的变动和进化史观的传播,致使末民初的史学进入新史学时期近代史学的确立期 ) 。为适应新式学堂蓬勃发展和传播历史知识的需要,一批具有新的编撰体例和指导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开始成为新史学时期绚丽的风景。本文旨在揭示历史教科书在指导思想和编纂方面的特点,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此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指导思想;进化史观;编纂特点

 

 

 

  戊戌变前,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权基本上操持在西方传教士手中。他们编撰的教科书存在很多问题,当时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这些译著“大都以阐扬彼教为宗旨”,因此呼吁“速自译编”各种教科书,或“集通儒取旧有各本详加改订” [1] 。屠寄也竭力争取教科书的编撰权:“国民教育,以本国之伦理、语言、文字、地理、历史、宗教及法制经济为精神。此类教科书,必有本国学术家苦心斟酌编订,方为适用。” [2] 但是,由于当时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的呼声被时代淹没了。

  戊戌变法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在“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和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戊戌变法时期,西方的进化论和政治、社会学术不断地传播到中国,在新思潮的影响和启发下,史学界着手重新编写中国历史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普及新的历史观,适应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编写教科书的缘起同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关系十分密切。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清末社会转型时期,国人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历史观、价值观、社会观,培养新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新式学堂是一条直接的通道。清政府于1902年和1903年二次改革学制,规定以西方的教育制度为蓝本,废科举,设学堂。随着学堂的开设,教学课程相应改革,历史学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钦定学堂章程》规定:“由大学以至小学、蒙学无不有史学一门。”为培养新式学堂学生的需要,有必要编撰新式历史教科书。

  一、编撰的指导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晚清社会中一部分人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一部分人醉心西学,成了“全盘西化”的鼓手。他们指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 尚 。” [3] 清末崇洋心理颇盛行, 1903 年 4 月 17 日《大公报》就有当时青年人崇洋心理的描述:“他们看着外国事,无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的,所以学外国人唯恐 不象 。”甚至一些醉心欧化的人要求取消中国的语言文字,改用“万国新语”。面对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论调,要想振作民族精神,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借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民族精神论》一文说:“民族精神滥觞于何点乎?曰其历史哉,其历史哉。” [4] 章 太炎也认为 ,一些醉心欧化的人所以缺少爱国心,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