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皮影 日渐式微 能否东山
历史学者惊现 日本 国名
最新热门    
 
“日落国”考证——兼论明代中国与罗马教廷的交往

时间:2009-7-24 13:46:56  来源:不详
闻之国,盖汪大渊未亲履其地,所撰《岛夷志略》,则“非其亲见不书”,故也。参见汪大渊原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张序》第1页。),而是与中国已有直接的交往,甚至通过海上发生了通商关系。周致中《异域志》有沙弼茶国,沙弼茶显系茶弼沙之误,该条曰:茶弼沙“乃太阳西没之地,有异人名狙葛尼到此,遂立文字。每至晚,日入声若雷霆,国王每于城上聚千人吹角、呜锣、击鼓,混杂日声,不然则人皆惊死,汉有人至之(中华书局1981年本改为“罕有人至之”,误)。”[16] (P20)从“汉有人至之”一语度之,元代中国商人一定有到过那里的。而欧洲商人亦曾来到中国,《大德南海志》记和广州通商的国家中,便有这个茶弼沙国以及芦眉国[19] (P8432),因此许多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在广州侨居。[20] (P218)[15] (P272)

        三

    如上所述,宋元时期的茶弼沙国,即日落国,乃指欧洲之地。降至明代,人们仍然称欧洲为茶弼沙国,或日落国,两者其实同指一地。明《异域图志》茶弼沙国条:“前后无人到,唯古来有圣[人]祖葛尼曾到,遂立文字。记(该)载其国系太阳西没之地,至晚日入,声若雷霆,国王每于城上聚千人吹角呜锣击鼓,混杂日声,若不然则小儿惊死也。”[16] (前言,P3)《三才图会》亦绘有茶弼沙人礼拜日没之图,文曰:“茶弼沙(原文误为“沙弼茶”,因改之)国,前后无人可到,唯古来有圣人狙葛尼曾到,遂立文字。其国系太阳西没之地,至晚日没声若雷霆,国王每于城上聚千人吹角呜锣击鼓,混杂日声,不然则小儿惊死。”[21] (P826)朱思本撰《广舆图》,把日落国列为西北夷[22] (P527),《明史》则列为西域之国[1] (卷332,P8597),皆正确地标明了它的方位。然而欧洲地域甚广,邦国林立,永乐年间入贡的“日落国”使节究竟来自哪个国家?
    《明史》记曰:“日落国,永乐中来贡。弘治元年,其王亦思罕答儿·鲁密·帖里牙复贡,使臣奏求纻、丝、夏布、瓷器,诏皆予之。”(注:参见《明史》卷332《西域四》,第8619页。另,《续通典》亦有相同记载,见《续通典》卷149《边防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0页。)
    按,亦思罕答儿,当译自阿拉伯语,或波斯语Iskanderih,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皆称亚历山大(Alexandria)为Iskanderih。此处亦思罕答儿即当时任罗马教皇的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 Ⅵ, Pope, 1492-1503)。1492年,教皇英诺森八世(1484-1492)逝世,西班牙人罗德里果·博贾(Rodrigo Borgia)继位为亚历山大六世。[23] (P163)鲁密,即阿拉伯语,或波斯语Rum的译音,即宋元时期的芦眉,指今罗马。帖里牙,为the Curia的译音,即罗马教廷。因此,以上《明史》的引文中,“弘治元年”应为“弘治六年”之讹,盖“六”和“元”字型相似,极易弄错,“元”系“六”的钞刻之误。从《明史》所录弘治六年(1493)入贡的“日落国”的王名、地名和国名可证明它就是罗马教皇国,故在明代载籍中又称“鲁密国”。
    永乐年间中外交往扩大,入贡国家繁多,为接待海外贡使,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设四夷馆,以培养翻译人员。[1] (卷74,P1797)在四夷馆学成的译字生,则充任十三馆通事。当明廷接待各国来宾时,就分别由四夷馆的各馆译字官生“译其文字”,十三馆通事则“译其语音”。[24] (卷6,P73)在四夷馆和十三馆通事中,回回馆教习阿拉伯语,因阿拉伯语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通用语言,所以回回馆的地位也最为重要。明《四夷馆考》曰:“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书兼篆草楷,西洋诸国皆用之……其附近诸国如土鲁番、天方、撤(撒)马儿罕旧隶本馆译审。此外如占城、日本、真腊、爪哇、满剌加诸国皆习回回教,遇有进贡番文,亦属本馆代译,今具列于后……西域诸国称王者唯土鲁番、天方、撒马儿罕三国,如日落诸国名甚多,朝贡绝少,且与土鲁番诸国不相统。”[25] (P9-14)即各国朝贡,包括日落国的笔译和口译大多由回回馆担任,将各国语言文字从阿拉伯语转译为汉语,以故《明史》记载的日落国王名、地名和国名皆为阿拉伯语的译音。
    关于日落国始入贡之年份,《明史》云:“永乐中来贡”,未言及具体的年份。但清初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