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甲午战争前传统农学向实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
甲午开战与“陆奥外交”
甲午中日海上角逐与制海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小测试甲午中日战争,你
中日甲午战争对英国远东
最新热门    
 
梦断甲午年——试论中日海军力量在19世纪后半期的消长及其原因

时间:2009-7-24 13:47:04  来源:不详
日本联合舰队 比较 军舰总数 10 12 -2 舰种 铁甲舰 4 1 +3 半铁甲舰 1 3 -2 非铁甲舰 5 8 -3 火炮 火炮总数 173 268 -95 30公分以上口径重炮 8 3 +5 20公分以上口径大炮 16 8 +8 15公分以下口径炮及杂炮 149 160 -11 15公分(6吋)口径速射炮   30 -30 12公分(4.7吋)口径速射炮   67 -67 总吨数(吨) 31366 40849 -9483 总马力(匹) 46200 73300 -27100 平均马力(匹) 4620 6108 -1488 平均航速(节) 15.5 (本队)15.5
(一游)19.4 -0.1
-3.9 总兵力(官兵人数) 2054 3630 -1576

  综观上表,可以看出,日本联合舰队在很多方面与北洋海军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分列如下:

  1)参战舰只数量:日军是北洋海军的1.2倍

  2)火跑总数:日军是北洋海军的1.549倍

  3)总吨位:日军是北洋海军的1.302倍

  4)总马力和平均马力:日军分别是北洋海军的1.587倍和1.322倍

  5)平均航速:日军的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分别是北洋海军的1.006倍和1.252倍

  6)总兵力:日军是北洋海军的1.767倍

  7)速射炮:日军有97门,而北洋海军无一门速射炮

  当然,北洋海军在个别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在铁甲舰数量方面,北洋海军就占据着4比1的绝对优势,而在30公分以上口径重炮和20公分以上口径大炮这两个方面也分别具有8比3和2比1的优势。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北洋海军处于明显的劣势。对此,英国斐利曼特海军中将曾评论说:“为比较两军实力计,但以参与黄海战斗之军舰而事对照,已可得起正确结论矣。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该国军舰除赤诚外,性能约略一致,舰体大小由二千二百吨至四千二百吨,俱为甫竣工之新锐舰。中国方面,虽有定远、镇远两二等战舰,吨位各七千四百吨;其次经远、来远两舰,吨位亦各二千九百吨,但不过虚具装甲巡洋舰之名而已。其余各舰,或吨位小,实力弱,或舰型不称,装备不当。”(6)

  虽然,黄海海战交战双方舰只并未涵盖两军所有舰只,但是基本上包括了中日海军的主力,因此,我们从黄海海战中中日两军实力的差距中就可以基本上明了1894年前后中日海军这种实力上的悬殊。然而,是否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比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格局呢?

二、军备竞赛

  要明晓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追根溯源,从中日两国海军的发展历史说起。

  中国自古就有水师,以后,中国的造船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一度具有领先世界的水平。尤其是1405-1433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未有之壮举。真可谓“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7)然而有清一代,西方各国的航海造船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海军相关体制和战略思想也逐渐近代化。在一二百年的时间内完成了由传统的海军向近代海军的转化过程。而此时的中国水师仍然沿袭了历代的固有体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所谓“水师有内河、外海之分。初,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辖境虽在海疆,官制同于内地。至光绪间,南北洋铁舰制成,始别设专官以统率之。”(8)由此可见迟至光绪年间,中国仍然尚未完成由古代水师向近代海军的转型。

  关于中国近代海军的初创,《清史稿》中是这样记载的:“中国初无海军,自道光年筹海防,始有购舰外洋以辅水军之议。同治初,曾国籓、左宗棠诸臣建议设船厂、铁厂。沈葆桢兴船政于闽海,李鸿章筑船坞于旅顺,练北洋海军,是为有海军之始。”(9)可见,中国海军的创建,当在咸同之际,而真正完成,恐已到了光绪初年。下面我们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粗略勾勒以下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起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