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
俄罗斯共产党:发展历程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
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
 俄罗斯绘画展  武汉受
第8课  1929~1933年资
图8  富兰克林·罗斯福
怛罗斯战役--华夏文明对
最新热门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与世界裁军会议

时间:2009-7-24 13:47:04  来源:不详
意四国缔结了有关裁军及和平问题相互协商的决议。与此同时,戴维斯前往巴黎与艾登、达拉第私下进行会谈,希望法国接受麦克唐纳计划。但法国人坚持说麦克唐纳计划是不充分的。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大约三年的考验阶段以后,才可以开始裁军,在这期间监督的效果和希特勒政府的诚意就可以得到检验。戴维斯和艾登则坚决认为,除非法国立即实行某种程度的裁军,否则不可能指望德国会签订条约。尽管达拉第最后做了让步,表示法国可以同意停止建造各种重型火炮和坦克,分阶段裁减武装部队,然后逐步销毁作战物资,但会谈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6月12日,在伦敦开幕的世界经济会议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6月30日,裁军大会再次休会,这不仅标志着麦克唐纳计划的实际失败,也标志着美国裁军“新方针”的实际失败。

        七

    休会期间,罗斯福已经十分清楚裁军会议将会无果而终。8月中旬,当他接见戴维斯的时候,就表示裁军的前途使他感到十分沮丧。他和国际联盟新闻处主任阿瑟·斯威策谈话时也流露了这种情绪,他说,我们“差不多已经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如果其他国家不想从速着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应该告诉我们,我们大家可以分道扬镳”[3] (P97)。
    即便如此,美国仍然为挽救裁军大会的命运做出了最后的努力。8月末,罗斯福派戴维斯再赴欧洲,并且携带着总统给麦克唐纳和达拉第的信。信中,他表示担心裁军谈判一旦失败将影响欧洲和平,并深信唯有实现裁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以及长远的经济繁荣。他希望麦克唐纳、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举行会谈,并指示戴维斯从中斡旋促其实现。罗斯福仍然指望能使法国同意减少物资而换回德国不重整军备的承诺,因为签订一个新协定总比没有协定要好得多[4] (P208-211)。
    但是法国已不再考虑削弱本国的军事力量。9月法国提出一份对麦克唐纳计划进行了重大修改的建议:一方面维持裁减军备的义务从而在适当时候达到和德国平等,一方面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由五年延长到八年。此外,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两个四年的阶段:第一阶段,德国的军备既不作实际裁减,也不增加,同时,应设立常设裁军委员会,它应证明能够视察和监督包括德国在内的一切缔约国现有的部队和物资。如果这个四年试验期产生满意的结果,那么将在第二阶段实行英国计划草案规定的实际裁减。
    已决心重整军备的德国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9月15日,大会复会在即,牛赖特公开宣布,对裁军会议而言,“要么该是给德国平等的时候,要么就是裁军原则完全崩溃的时候了”[6] (P414)。
    裁军大会复会后,在戴维斯的力促下,英美法意四国以法国建议为基础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协议,并于9月22日提交给大会。但是牛赖特拒绝同意建议中的试验期,从而使刚刚复会的裁军大会很快又陷入绝境。实际上,德国已根本不再打算讨论裁军问题。
    10月14日下午两三点钟,大会主席汉德逊收到了德国的电报。电报说,最近的事件已经证明会议没有达到它自己目的的希望;武装庞大的国家既无意裁减军备,也无意履行它们满足德国军备平等的保证,因此德国不得不退出裁军会议。同一天晚些时候,希特勒宣布,基于同样的理由退出国联。裁军大会的复会与德国的退出,意味着美国“新方针”的彻底失败。
    德国的退出并未使裁军会议立即结束,但却给了美国放弃“新方针”,退回到“不承担政治义务”的立场的借口。10月16日,罗斯福指示戴维斯在日内瓦发表了一项声明,申明美国代表越过大西洋到欧洲仅仅是为了裁军的目的,“我们对纯属欧洲问题的政治因素毫无兴趣……至于是否存在继续努力裁军的有利条件,这应由欧洲决定,而不是由美国决定”[4] (P277)。戴维斯还补充说,美国代表团不准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欧洲国家的磋商过程中发挥作用。随后,戴维斯返回华盛顿,其他一些大国或者召回了出席大会的本国代表,或者宣布只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会议。于是,大会只好又一次宣布休会。
    休会期间,英法德通过外交书信继续谈判,但各方面都拒绝考虑任何形式的妥协,意大利则把注意力转向了中欧。欧洲四国达成直接裁军协议的所有希望都消失殆尽。
    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对“承担义务”避而远之,从1934年初以来,罗斯福和国务院在私下和公开的谈话中都强调,没有任何情况足以改变他们在10月份采取的立场。1934年3月24日,美国国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