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李鸿章历史定位论纲
试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
李鸿章为什么奉行 避战
以 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
李鸿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也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也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最新热门    
 
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时间:2009-7-24 13:47:28  来源:不详
宜早还北洋,或暂驻南北洋适中扼要之地,调兵选将,兼筹全局。庙堂既便于谘询,各使亦可来会议,较之局于一隅,偏主一事者相去远矣。”“此事关系至巨,似宜为朝廷切实言之,不必稍避嫌疑也。”[3](P616)薛福成致张佩纶函又指出:“如决裂之后,法兵窥我南北洋,而撤军回援,固形狼狈;若业既大举,仍归退让,则不如径置勿理,暂免大损声威。此伯相长虑却顾之苦衷也。”[3](P621)袁保龄认为:“论者或谓省三不悉洋情,不如竟以合肥赴粤调度,保龄则以为万万不可。盖决意征讨,则帅臣宜居中策应。……重臣宜外示静镇,内顾根本,伐越人牵制之谋,则驻津便;即谓暂助声威,密通各国线索,为可和可战之地,则驻沪亦便。二者用各不同,而皆视驻粤远胜矣。”[3](P624)周盛传致李鸿章函指出:“朝廷之意,原以为非中堂前行不能挫折其气,……一朝奋决,更赖谁人以持其后?此则非为中堂一身计,正为天下计也。”[3](P638)
李鸿章在上海期间既非避难,就不会轻松——他与一些外国人士接触,设法了解法国的动态以及列国对中法争端的看法;他还与朝廷和前线官员密切联系,商讨调兵布防、购买运送武器弹药装备以及筹措款项等事宜,做出积极的努力。此外,李鸿章在上海还奉命与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充满火药味的外交谈判,这是中法间第二次正式谈判。李脱谈判,法国方面根本没有诚意,完全是想恃强逼迫中国放弃全部越南。因此脱利古大耍手腕,有时软磨诱骗,有时又暴躁不安,以势相逼,以战相胁。尽管如此,李鸿章秉承清政府的旨意,不卑不亢,坚持定见,正言驳斥了脱利古的无理要求,使法国的侵略阴谋严重受挫。1883年6月,朝廷命李鸿章择期北上回北洋大臣署任。

    二、李福谈判及撤军期限问题

1883年7月初,李鸿章离开上海回天津。稍后,脱利古也来到天津,继续与李鸿章谈判。李鸿章依然拒绝法国的无理要求,使脱利古无计可施,宣布中止谈判。法国见谈判无法达到侵略目的,悍然于1883年12月中向驻守越南山西地区的清军发动进攻,挑起了中法战争。中国前线部队奉命开始抵抗。
战争开始后,清政府和李鸿章均持主战抵抗的立场,希望在战场上能占据优势地位,然后通过有效途径解决中法争端。李鸿章在1883年12月27日的《遵旨妥筹边计折》中表了抵抗的态度,提出了正确的策略。他写道:“即敌或迳犯北宁,三面受兵,势颇难守,然我兵终无遽罢之理也。”“越乱未已,黑旗尚存,法亦尚存顾忌,久之彼气衰饷耗,自愿转圜,斯得理处之法。岂可望风震慑,仓卒撤防,使法窥我内怯,要挟多端,增环海各国狎侮之渐哉?”他又指出:“卒之虚骄务名者恒败,而坚忍多略者恒胜;足以知制敌之奇,终在镇定。伏愿朝廷决计坚持,增军缮备,内外上下,力肩危局,以济艰难。不以一隅之失撤重防,不以一将之疏挠定见,不以一前一却定疆吏之功罪,不以一胜一败卜庙算之是非,与敌久持以待机会,斯则筹边制胜之要道矣。”[1](P257-258)但是,战局发展与清政府和李鸿章的愿望相悖,清军在山西和北宁都打了败仗,后退至边界地区。军事的失利导致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现实使清政府和李鸿章十分无奈,又萌生了妥协求和思想。1884年5月初,在前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的斡旋下,李鸿章奉命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进行议和谈判。5月11日,双方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这个协定第二条规定:中国将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即行撤回国,对所有法越已定和后定条约概置不问。这等于承认法国占有全部越南,比《李宝协议》大大退步了。对此,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妥协卖国”行为。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
不容否认,李鸿章本人是倾向于妥协求和平的,但他并没有自作主张的地位和权力,他的想法毕竟要得到清政府同意才能在谈判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是在清政府授意和批准的情况下,李鸿章才可以确定条约内容并签字画押的。以下是几条证据:1884年4月22日的翁同龢日记写道:“法总兵福禄诺者致书北洋,略言分界可让谅山等五城,兵费亦可让:撤曾使,法人甚恶之。邸意以为可就此转圜,诸公议皆一辙。昨字寄、今电寄与北洋,既申饬之,复令设法毋损国体,且与讲说也。”[4](P12)这表明,清政府同意李鸿章与福禄诺谈判,也基本同意福禄诺提出的议和条件。而且清政府还应法国要求撤掉了曾纪泽驻法公使职务。几天谈判后,5月9日未刻,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报告谈判经过及协定草案内容,并请“务求代奏,速定可否”。当日戌刻,收到总理衙门复电:“奉旨:详加批阅,均尚无伤国体,事可允行。该大臣即照所拟办理,嗣后详细条目,务当悉心筹画,毋滋流弊。钦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