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

时间:2009-7-24 13:47:37  来源:不详
有限,西周逾千诸侯国林立的“分封制”就是典型的案证。但是“惠此 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大雅·民劳》)的“天下”统一观已经开始萌芽。“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已经成为西周有野心 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憧憬的政治理想。

  春秋战国时期,大分裂酝酿大统一,自春秋五霸的“弭兵”至战国七雄的“合纵”、 “连横”,在诸侯“尊王攘夷”的兼并战争中,“中国”的疆域不断拓展,各国的“分 土而治”的封邑制也逐步向“分民而治”的郡县制过渡,各国内部的“小统一”率先实 现,为秦始皇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因困厄于大分裂的政治现实, “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在各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中萌发。孔子“笔削”《春秋》的原 则就是“大一统”。《春秋公羊传》曰:“《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孟子释疑“天下恶乎定?”亦云“定于一!”(《孟子·梁惠王》)。在“百家争鸣” 中,各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已经视“国家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不可逆的大趋势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具体阐述“大统一”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尚书》的《禹贡 》讲大禹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雍州)和“五服”(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周礼》的《职方氏》也讲西周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和“九服”(侯、甸、男、 采、卫、蛮、夷、镇、番)。此一图景并非夏商周历史的写真,而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和知识分子假借前人话语对未来“大统一”国家进行的理想设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古代中国第一个君主专权制和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统一史上的里程碑。秦朝直接辖土北至河套平原和阴山山脉,西至 陇山和云贵高原,东与南至东海和南海,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已经远远超越了前人所设 计的“九州”的范围,基本上奠定了自秦至清两千多年的古代中国以两河流域农业区为 中心的“大一统”的疆域版图。秦朝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变贵族制为官僚制,“行同仪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也基本上奠定了古代中国以华夏—汉 文化为“正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定于一”的君主专权制和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 模式。

  涉及秦朝的统一问题,有一个被有意无意湮灭的但是其重要性并不逊于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的年份必须重拾,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几乎与秦朝统一长城 以南的各农业民族同时,匈奴的冒顿单于也消弭了蒙古高原的四分五裂状况,统一了长 城以北的各游牧民族。古代中国以长城为界的农业区与游牧区“统一”的格局第一次分 别成型,为逾千年后的元朝和清朝统一万里长城内外的农业区和各农业民族与游牧区和 各游牧民族,实现中华各民族的真正“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说,秦朝是古 代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大统一时期的发端。
  秦朝虽然灭亡了,但其奠定的中华帝国的统一基业为西汉和东汉所继承并光大。古代 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成就了汉武帝步秦始皇后尘的“南征北伐”,中央 政府直辖的郡县东北至朝鲜半岛(有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西南至黔、滇,南 方至越南北部(有交趾、九真、日南三郡)[2]。西北在河西走廊打通以后,将西域也正 式划入汉朝的版图。汉朝的疆界以秦土为基础,向四方展拓了近一倍,约五百万平方公里。

  汉朝直接为“大一统”服务的君主专权制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统一模式也进一步彰化 和强化,倡言“大一统”的“公羊学”成为朝野之“显学”,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提 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滥觞,以华夏—汉民族、华夏—汉文化和中原农业区为 元点的“道统”和“君统”合一传袭的“天下”统一观和合法性理论,成为影响古代中 国封建社会始终的不可违抗的主流意识形态。

  自三国至南北朝的近四百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南方的各农业民 族和北方的各游牧民族割据政权林立而征伐不休。其间,南方的长江流域和北方的黄河 流域曾经出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