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
试析quot;中国quot;概念
部落联盟模式与希腊罗马
罗马帝国的衰亡
试析19世纪上半期围绕“
试析明代盐法变迁之轨迹
试析清代晋帮茶商经营方
试析《睡虎地秦墓竹简》
“中国境内罗马战俘城”
罗马帝国沿海路向东方的
最新热门    
 
试析罗马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

时间:2009-7-24 13:48:00  来源:不详
受国王保护的平民,据说塔克文王曾把他的支持者提  拔进入元老院,李维说:“他增选一百人为元老,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小家族的’(minorum  gentium)。他们是王可依靠的派系(factio),因为他的恩泽才使他们进入库里  亚。”(注:李维:《罗马史》Ⅰ,35,6。“库里亚”一词有多种含义,一指元老院会  场,亦指元老院。据说,第三王图路斯·豪斯提利乌斯第一次为元老修建了一座以自己  的名字命名的会堂——“豪斯提利乌斯的库里亚”(李维:《罗马史》Ⅰ,30,2);一  指库里亚组织。结合上下文,此处的“库里亚”指的是“元老院”。当然,获得了贵族  身份的平民自然也就进入了库里亚组织。)但是,这些平民是以从属者身份跟随其贵族  保护人或国王一道参加库里亚大会的。古朗日说:“在公民大会中,每个家族只有一票  表决权。父家长有可能咨询他的族人,甚至他的被保护人,但他独自投票。而且法律禁  止被保护人持不同意见。被保护人是通过贵族父家长与城邦发生联系的。”(注:古朗  日:《古代城市》,第229页。)平民与国王和贵族家族的从属关系,决定了他们不能享  有独立的参政权利。


  虽然个别外来者或者外来氏族,经库里亚大会批准,可以被接纳为罗马公民,其家族  首领甚至入选元老院,成为贵族,例如,安库斯王接纳了塔克文氏族(注:李维:《罗  马史》Ⅰ,34。)。西塞罗说:“他很容易地被吸收为公民。”(注:西塞罗:《论国家  》Ⅱ,20,35。)。塞尔维乌斯由一名被释奴转变为贵族。狄奥尼修斯说:“由于这些  功绩,罗马人觉得应该投票表决把他从平民转为贵族等级,他们以前曾把这种荣誉授予  塔克文,更早的时候曾授予努玛·庞普里乌斯。”(注: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  Ⅳ,3,4。)直到公元前504年,共和国还接纳了一名萨宾部落首领克劳狄乌斯及其族人  和从属者为公民,克劳狄乌斯被选为贵族元老(注:李维:《罗马史》Ⅱ,16,5。)。  塔克文王曾从平民家族中选拔元老。李维说,共和初年,布鲁图斯也曾选拔骑士阶层的  平民补偿元老院空额。但是,个别平民被提拔,获得公民权,甚至转变为贵族,只是他  们个人获得的特权,并不代表平民整体上享有公民权和入选贵族元老院的资格。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还表现在他们不能担任城邦的高级职官,不能管理国家事务。公元  前366年以前,罗马共和国只有一套属于“人民”的职官体系。独裁官的别名“人民的  长官”(magister  populi)表明了其阶级、等级属性。平民只能担任保民官、营造官等  低级的“平民的长官”(magister  plebi)。甚至“国家”一词res  publica,意为“人  民的财产”——只有“罗马人民”才是城邦主权的代表,这里面也隐含了对平民的排斥  (注:西塞罗:《论国家》Ⅰ,39。)。
  平民虽无权利,但必须对城邦承担服兵役和纳税等义务。图路斯王曾征募被征服的阿  尔巴人组成10个骑兵队(注:李维:《罗马史》Ⅰ,30,3。)。老塔克文王也通过吸收  平民扩充了罗马原有的三个军团的人数(注:李维:《罗马史》Ⅰ,36,7。)。塞尔维  乌斯王更致力于吸收被释奴,扩大兵力。小塔克文王统治时期,平民的兵役、捐税大大  增加,他还迫使平民从事繁重的公共工程建设,使大批平民破产(注:狄奥尼修斯:《  罗马古事纪》Ⅳ,43,2;Ⅳ,44,1。)。
  当然,公民也有服兵役的义务,并且公民私人承担的服兵役的费用也可算作向城邦缴  纳的间接税,但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是一致的,平民却是单方面地承担义务,而没有  权利。
      五、平民的法律地位
  平民虽然在城邦的保护下享有人身自由,但因为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所以其自由  受到城邦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平民还是公民集体的暴力专政对象。“罗马人民”(po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