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
 九·一八 事变后,中共
大家快看全国的汉服风!
最新热门    
 
摩鄰,中国中世紀中國關於西非洲的記載

时间:2009-7-24 13:48:33  来源:不详
提要:《通典》所記“摩鄰”故國的勘同,長期以來,學者們意見不一。本文通過對相關敍述的重新考察,提出:符合“拂菻西南度大磧行二千里”而後至、“馬食乾魚”、“其人黑”等條件的地區,非位於今撒哈拉沙漠迤南、有著寬闊內陸三角洲的尼日爾河上、中游地區莫屬。當中世紀,“加納”、“馬里”、“桑海”等相繼在當地建立燦爛文,所稱的“摩鄰”正是當地曼迪人對王國的泛稱“馬里”。“摩鄰”的三“”:“大”指的是早期受到羅馬文化影響的柏柏爾人,“大食”指的是近期入侵的阿拉伯人,“尋尋”指的是包括曼丁哥、索寧凱、桑海等土著黑色人種;而“尋尋”正是“桑海”一詞變形後的譯寫。以上資料來源於《經行記》,而該書作者杜環,曾經到過瀕臨“西海”的北部非洲。
 

 
《新書》卷二二一下〈拂菻傳〉中有關於“摩鄰國”的記載:“自拂菻西南度磧二千里,有國曰磨鄰,曰老勃薩。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癘,無草木五穀,飼馬以稿魚,人食鶻莽。鶻莽,波斯棗也。不恥烝報,于夷狄最甚,號曰尋。其君臣七日一休,不出納交易,飲以窮夜”1。然而,檢索杜佑《通典》卷一九三,對於這個自然和人文都頗爲奇特、又被寫作“摩鄰”的國度,則有內容更爲詳盡的章節:“拂菻國在{苦}[苫]國西,隔山數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顔色紅白,好飲酒,尚幹餅,多淫巧,善織絡。或有俘在諸國,守死不改鄉風。琉璃妙者,天下莫比。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數千里,勝兵約有百萬,常與大食相禦。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薩突厥。又曰:摩鄰國在秋薩羅國西南,度大磧,二千里至其國。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馬食幹魚,人餐鶻莽。鶻莽,即波斯棗也。瘴癘特甚,諸國陸行之所經。山胡則一種,法有數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有尋尋法。其尋尋烝報,于諸夷狄中最甚;當食不語。其大食法,以弟子親戚而作判典,縱有微過,不致相累。不食豬、狗、驢、馬等肉,不拜國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買賣,不出納,惟飲酒謔浪終日。其大秦善醫眼及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2。
    在閱讀了馬端臨史作引録的相似內容文字後,夏德(Fried-rich Hirth)曾在《大秦國全録》(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考證-摩鄰及老勃薩〉文中,以“食魚民族”爲搜索主線進行了所在爲今埃及紅海省會烏爾代蓋市一帶的勘同:“諸國陸行所經”之“諸國”,“也許可以推斷位於紅海西岸,遠至古代傳說食魚的民族特羅格盧底或伊底育菲支。我當然更偏向於埃及東岸的不毛之地,因爲供給大量幹魚來飼馬一事,在這些地方比非洲內地的某些地區更有可能。古代旅行家馬可孛羅和伊本巴圖特曾經遊歷過俄曼(Oman)沿岸的某些部落:前者注意到以棗及魚爲食品,大量消費。後者則注意到以各種小魚飼畜的奇俗。不幸俄曼在拂菻的東南而非在西南,且距離拂菻太遠,因此不能即指爲其地。唯有轉向埃及沿岸來找尋,因而勘定爲苗司霍爾姆司(Myos Harmos)附近的地域。開姆桑(Kempthornc)在他的〈波斯灣東岸測探記〉(載《皇家地理學會會刊》第5卷)中談到對面的海岸說:居民仍舊完全依靠魚來生活,因爲土地完全不毛,沒有任何草類。此地及阿拉伯,許多地方因日炙的沙地草木稀少,都完全以幹魚和棗混雜而飼畜”。至於所涉相關專名:“秧薩羅國”,“或即耶路撒冷的對音”,而“拂菻西南之磧”,“無疑是這指西奈(Sinai)半島的沙漠而言”3。
已故張星烺先生,又曾在其《中西交通史料彙編》第二冊第二編〈古代中國與非洲之交通〉的註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