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
 九·一八 事变后,中共
大家快看全国的汉服风!
最新热门    
 
摩鄰,中国中世紀中國關於西非洲的記載

时间:2009-7-24 13:48:33  来源:不详
;du Dahomey)第一部分〈祖先時代的達荷美各族居民與諸王國〉第二章〈各族居民〉:“這個古爾馬人整體,至少在它的東部受到了桑海人的侵犯”19。
 
註釋:
10 “波斯棗”,稍晚流傳至廣東、福建、四川。釋義楚《釋氏六帖》卷一八〈草木果實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刊本,1990年,頁383:“《百一羯摩四》云:西土之樹,形如此方棕櫚,獨生,其將至北方。番禺有果如幹柿,號波斯棗”。陶宗儀《南村輟耕録》卷二七〈金果〉,北京,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重印斷句本,1980年,頁331:“成都府江瀆廟前,有樹六株,無他柯幹,頂上才生枝葉,若棕櫚狀。皮如龍鱗,葉如鳳尾,實如棗而加大。每歲仲冬,有司具牲饌祭畢,然後採摘。泉州萬年棗三株,識者謂即四川金果也。番中名爲苦魯麻,蓋鳳尾蕉也”。
11 當地所産的魚幹甚至遠銷到今科特迪瓦的一些地區;博·奧(B.Holas)《象牙海岸》(La Cote d’Ivoire)〈居民〉,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軍中譯本,1974年,頁28、40:“丹人由於物質條件差,不得不適應山區避難的生活方式。他們寧願在高山上種水稻和大面積種植柯拉樹,以便通過迪烏拉商人用柯拉果換取尼日爾的魚幹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阿肯人的黃金用途很廣:首先用作酋長們的華麗飾品,其次可以作家族的藏金和王國國庫基金,最後作爲必需的貿易的貨幣,以購買蘇丹的羊毛製品、尼日爾的幹魚和後來的進口糧食”。
12 載《非洲史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刊本,1982年,頁96、97、100。
13 上海人民出版社於珺中譯本,1977年,頁8、9。
14 上海人民出版社伍協力等中譯本,1976年,頁17、18。
15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76年,頁34、51。
16 北京,商務印書館彭家禮中譯本,1972年,頁56。
17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76年,頁106。
18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77年,頁89。
19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76年,頁49。
 

 
《新唐書》所記“號曰尋”之“尋”,當如《通典》“有尋尋法”之作“尋尋”。“尋尋”,與“桑海”一詞的衍生詞“Songhai Tye”、即“桑海人”音近。“桑海”一詞,據《尼日爾史》第一部分〈自然概況和種族起源〉第二章〈民族〉:最早出現在約作於西元1510年的《費希塔史》一書中,做“Songhai”,阿拉伯語作“Songnei”。它最初是個地域名稱,後來引申才變爲民族名稱。“一開始,桑海人就分爲漁民(索爾科人)和定居務農者(加加比人)”。“桑海語本身表明,它含有大量的外來語,如阿拉伯語、柏柏爾語和豪薩語”20。豪薩語,是毗近亦棲息在今尼日利亞西南部地區別一黑色人種豪薩人使用的語言。不僅“桑海人”,就是屬於“柏柏爾人”的“圖阿雷格人”,據《塞內加爾》第一章〈人口的繁殖和成群移居〉,“是穆斯林,操阿拉伯語、塔爾吉語(Targui,複數即 Touareg)和桑海語”21。由此,無論當地的“黑色人種”、“白色人種”,都有多種文化影響的反映。所稱“大秦法”,指曾在羅馬帝國治下的“柏柏爾人”舊俗;“尋尋法”,指定居當地的“桑海人”俗;而“大食法”,則指最近從東北方向進入的伊斯蘭宗教文化。關於這後者,《上沃爾特》〈宗教力量和意識形態〉:“儘管伊斯蘭教起源於國外,但它尋找進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途徑,要早至八世紀”22。
“磨鄰”或“摩鄰”,應該是“馬里”一詞的譯音。不過,它不一定實指當時存在的“馬勒爾”王國。當七、八世紀之際,據前文所涉:在同一地區內稱霸的是“加納”和“桑海”。這二個王國一東一西佔據著今尼日爾河的上、中游。而就相關文字的地理描述來看,尤以“桑海”爲貼切,因爲它佔據著水産最爲豐富的內陸三角洲。而“馬里”一詞,其原來意思仿與當地統治者的稱號有關。《西非簡史》第二章〈西蘇丹和中蘇丹的大國〉:“它的含義不過是主子或者國王居住的地方,因此是政治權力的中心,並引伸爲由那裏統治的地方。阿拉伯的資料和當地的傳說中都有證據可以說明:這一帶所有曼迪人的王國都能稱之爲馬里”23。也就是說:無論是當時已在“索寧凱人”治下的“加納”,還是仍在“桑海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