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
 九·一八 事变后,中共
大家快看全国的汉服风!
最新热门    
 
摩鄰,中国中世紀中國關於西非洲的記載

时间:2009-7-24 13:48:33  来源:不详
中提出了一項論證更爲嚴密的新說4:“秋薩羅即‘Castilia’(卡斯提利亞)譯音,西班牙[中部]之古名也。摩鄰,即‘Maghrib el Aksa’首一字之譯音。此三字爲阿拉伯文,其義猶今人所稱之泰西,蓋其地爲奉回教者最西之地也。又簡稱麻格力伯(馬格里布),代稱木蘭皮,即今摩洛哥”。“《新唐書》所記可與《通典》互相參證,蓋秋薩羅亦古羅馬之一部也。其爲今西班牙,毫無疑義。《新唐書》與《通典》並似取材于杜環《經行記》,原文或即以秋薩羅爲拂菻之一部,故歐陽修等修書時,不稱在秋薩羅西南,而曰在拂菻南也。拂菻之指羅馬帝國全境,不僅東羅馬一隅,此方亦可爲諸證據中之一端也。老勃薩之名,不見杜佑記載,或爲其所刪也。根據白洛克爾曼(C.Brockelmann)《回教古今史》(Der Islam von Seinen Anfangen bis zur Gegenwart)附圖,阿拉伯人稱摩洛哥以東之地方,自西經二度至東經五度,皆爲‘Tlemssen’。西經二度、北緯三十五度,有城亦同名。今代地圖有譯作特林森者,實則此字讀音應作脫勒姆森(特累姆森)。老勃薩爲其之訛音,可無庸疑。磨鄰與之並列,皆在拂菻西南,可知兩地必相鄰。讀音與事實,皆相符矣”5。
逐一核對相關記載,不難發現:以上兩種意見于行文都不能完全符合。夏德的主張:基礎雖在於“供給大量幹魚來飼馬一事”,而“秧薩羅國或即耶路撒冷的對音”、“自拂菻西南度磧之磧無疑是指西奈半島的沙漠而言”,實爲其論點的主要支撐。可是,在這位學者所引《文獻通考》卷三三九的相關引文中,此國名乃“秋薩羅”而非“秧薩羅”6。而西奈半島,據侯賽因·凱法菲等《埃及》附易蔔拉欣·艾敏·加利《埃及西奈的土地和居民》,總面積才四萬餘方公里;所稱“沙漠”,其實是“紅色、深灰色和綠色的砂岩構成的大的高地平原”7。張星烺的主張:以今西班牙爲“秋薩羅”,今突尼斯、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北部爲“磨鄰”,今阿爾及利亞同名省會特萊姆森市爲“老勃薩”。從西班牙到馬格里布諸國,中間只有“大海”而沒有“大磧”;所行方向,除今拉巴特市西南一隅外,皆南或東南。馬格里布諸國,儘管沿海盛産海洋魚,但遼闊的內陸縱深部份則不然。特萊姆森城,曾經是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安達魯西亞的哈里發將領塔里克的駐地8。不過,就其在歷史上曾爲著名的都會而言,據亨利·康崩(Henri Cambon)《摩洛哥史》(Histoire du Maroc)第一部份《古代摩洛哥》第二章《阿拉伯人的入侵》,蓋在十三世紀當地建立了同名王國以後9。
 
註釋:
1 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年,頁6261。
2 北京,中華書局重印《萬有文庫》《十通》本,1984年,頁1041下。
3 北京,商務印書館朱傑勤中譯本,1964年,頁81、82。
4 又,戴聞達(J.L.Duyendak)《中國人對非洲的發現》(China’s Discovery of Africa),北京,商務印書館胡國强、覃錦顯中譯本,1983年,頁15:“《新唐書》還有一短條關於另一個非洲地方的記載:就我所知該地在者一點上還未引起人們的注意,該地叫磨鄰(Malin),也就是米鄰達(馬林迪,Malindi)”。至於作此勘同的原因,作者沒有涉及。
5 北京,中華書局朱傑勤校訂本,1977年,頁9、10。
6 北京,中華書局重印《萬有文庫》《十通》本,1984年,頁2659中。
7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黃運發、朱威烈譯編本,1983年,頁143。
8 《阿拉伯馬格里布史》第一卷第二章〈阿拉伯人對馬格里布的征服〉,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75年,頁299。
9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75年,頁30。
 

 
從前引相關記載,可知“磨鄰國”或“摩鄰國”有以下的主要特徵:方位,在“拂菻”或其一部“秋薩羅國”的西南方,穿越“大磧”始能抵達;而其間距離,或途程總爲“二千里”、或過“大磧”後再“二千里”。氣候,炎熱乾燥,即所謂“瘴癘”和“少米麥,無草木”、主食“鶻莽”亦“波斯棗”10。地形,瀕海或傍河、湖,因爲只有符合這條才有可能“飼馬以稿魚”。文化,兼有“大食”即阿拉伯、“大秦”即羅馬、“尋尋”即當地習俗的特點。符合上述條件的所在地方,應該非今非洲西部尼日爾河上、中游地區莫屬:這一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