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多弥史钩沉

时间:2009-7-24 13:48:38  来源:不详
书纪年中,有公元702年“冬,赞普驻于墀寨,于‘南木东兆木’(Nam LDong prom)地方……主持多思麻之冬季集会议盟会。”[11]而所谓的“LDong prom”,南语意为“白董族”之意。[12]那么,上述的“南木东兆木”可译作“白南董”地。而董(LDong)及南董(Nam LDong),应即董族及南族、董族之称。董族为西藏传说中原始六部族之一,且往往与木雅(即中国史籍之“党项羌”)联系在一起,有“董木雅”(sDong Mengag)之说。正如法国著名汉学家石泰安(R·A·Stein)所说,南族也往往与董族联接在一起称Nam-LDong。[13]因此,“多弥”似可还原为“LDong mi”即董弥;mi为一般藏缅语族称之为人之意,也就是“董族人”之意。[14]此名可能为其他民族对南部族的称呼,或南部族之自称,故贞观六年南部向唐朝贡时,译作“多弥”,或又异译为“当迷”、“昨弥”、“弥多弥”等。
  但是,唐人也有直接译“多弥”为“南”国者,如《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贡四记: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女子王国赵曳夫及拂誓国王、喃国王各遣子来朝,具献方物”。同书卷九六五外臣部封册三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正月,封女国王赵曳夫为归昌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逝国王刘滕未恭为宾义王,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喃国王杨多过为怀宁王,授左羽林大将军,并员外置。各赐帛八十疋,放还部落”。内女国可能指在金川之东女国;佛逝,当为室利佛逝之省称,南海大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系与女国、喃国同期抵长安朝贡者;喃国,应即南国(多弥),其王杨多过无考。
  又同书卷一七○帝王部来远条记:天宝“十三载,女国、南国、狗国并率部落内属。其大首领皆授员外中郎将,将以安慰”。此女国应为东女国;狗国,即白狗羌;南国,即多弥;均在吐蕃之东北,为西羌所建小国。
  按从开元十七年后至天宝初,唐朝与吐蕃在青海及四川西北对峙,势力有所增长,故唐蕃边境上的女国、南国、白狗羌等所谓“两面羌”得以向唐朝贡。
 
二、多弥(南国)与吐蕃
多弥(下一律改称“南”国或南部族)的居地在今青海通天河一带,其西南与苏毗接,故《新唐书·西域传下》苏毗条记,其“东与多弥接”;而白兰地则“左属党项,右(西)与多弥接”。苏毗(吐蕃名之为“孙波”)是早在松赞干布父曩日论赞时,就为吐蕃所征服,后松赞干布即位初复叛,旋又为吐蕃所役属,时在公元7世纪初。[15]因南部族与苏毗邻近,想必那时南部族已受到吐蕃的威胁或控制。到唐贞观六年,南部族以独立身份向唐朝贡,说明此时,南部族还未完全为吐蕃所臣属。但至贞观十二年(638年)左右,松赞干布因怒吐谷浑“离间”其与唐朝之关系,致使唐朝不允和亲,出兵击吐谷浑,吐谷浑不支,走青海湖之北。[16]吐谷浑在白兰、南国之东北,吐蕃欲攻之,则要经过南、白兰等地,故此时南国或已经属于吐蕃。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屯兵境上,从侵掠之”。[17]白兰与南国邻近,因此,南国最后为吐蕃所灭并,应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623—656年)之间。
  令人费解的是,关于南国在一般藏文典籍中却记载不多,特别是吐蕃在兼并南国之后,南部族的情况记述更少。仅在敦煌发现的一些藏文卷子中,才有一些南国的地名及族姓方面的资料。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过去对南国了解和认识不多。事实上,藏文文献中还是有一些关于南部族的记载。如巴卧·祖拉陈哇撰《贤者喜宴》(约成书于1564年)记,早在松赞干布时,就有所谓“四方面王”(或称“四外邻邦”),即“南巴(Nam·pa)财库王、泥婆罗(今尼泊尔)铜王、苏毗铁王及门地(今西藏门巴)娱乐王……他们收集赋税上献,因此他们隶属于属民之中。”[18]内“南巴”,即南国(多弥),且文中说明在松赞干布时,南国是吐蕃四个邻邦之一。
  值得注意的是,与吐蕃王朝赞普通婚和结盟的一个大家族那囊氏(sNa-nam),可能即为南部族中的大家族之一。据石泰安研究,那囊氏“事实上是居住在西藏东北的,即朵甘思(mDoKhams,见杜齐:《西藏画卷》第258页中的一个例证)。该家族在赤松德赞时代诞生了不少著名大相。那囊氏的藏文名字sNa-nam明显是藏文词Nam、gNam、sNa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