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多弥史钩沉

时间:2009-7-24 13:48:38  来源:不详
  其实,有一些史籍记载了南凉与吐蕃的关系,即两《唐书》之《吐蕃传》。内云吐蕃来源:“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曰傉檀。傉檀嗣,为乞佛炽磐所灭。樊尼挈残部臣沮渠蒙逊,以为临松太守。蒙逊灭。樊尼率兵西济河,逾积石,遂抚有群羌云”。此乃云南凉王族秃发樊尼在北凉亡后(439年后),逾积石山(今青海湖南大积石山),统治羌族,成为吐蕃的始祖。此说不确。[34]然南凉后裔樊尼抚有群羌,是否以后形成为吐谷浑别部,后又为“南”部族呢?未见任何汉藏文献有如此记载。事实上,樊尼之抚有群羌,本身系传闻;南凉之“南”与“南”部族很难说有什么关系,故此说难以成立。
  王尧先生所说的托玛斯《湳国考》,应即上述1948年托玛斯出版的《南,一种汉藏边境的古代语言》一书。我们虽然不同意托玛斯、王尧等关于“南国”即“南凉国的人民”的看法,但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所记之“南茹”、“南茹巴”等,显然即是吐蕃称之为“难磨”的“南”、汉文史籍又称之为“多弥”的羌族部族。“茹”, 是吐蕃一种军事行政组织,意为“翼”;茹以下设千户,称为“东岱”(stog sde)。吐蕃在松赞干布时,始设置了五个茹,其中无“南茹”。此茹何时建立,已不可考。按其名称,当设于南部族聚居之地,今青海通天河一带。
  到公元8世纪中叶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先后占领了陇右、河西及新疆等地,苏毗、白兰及吐蕃本土各茹及所属东岱之名,往往出现在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此即为远戍西域的吐蕃各茹及东岱部众。简牍中的“南茹”、“南茹巴”、“小南”活动地区,在今新疆米兰、若羌与和田之间,当亦为吐蕃征调“南”部族(南茹)戍守这些地区之部众。此外,在简牍中,还出现了南部族的大家族那囊氏。如王尧等撰《吐蕃简牍综录》编号178,有“那囊·绮垅(sNa-nam khir Long)”人名。此亦可视为南部族调戍西域之一证。
  又托玛斯曾将南部族与晚唐、五代时的敦煌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或“南波”联系在一起,所谓“南凉的‘南’可能是‘南山’的简称;而‘南山’的‘南’字又可能是藏语gNam(天)的音译”。南山、南波与南部族(多弥)是否有关系?过去,笔者曾撰《湳茹考》一文,[35]认为南山、南波是唐末五代居于今祁连山(南山)及其附近一带的仲云,也是8—9世纪活动于南山一带各族按地域形成的一个部落集团或部族。
  据国内有的研究者的意见,敦煌汉文卷子中,有S542吐蕃戌年(818年)六月沙州诸寺丁仕车牛役簿》内记之“南波”;敦煌藏文文书中的PT1085、PT089、PT1071、PT986等卷中的“Lho bol”(Lho,意为“南方”、“南面”,都是指后来的“南山”部族)。惟Lho bol有广、狭义之分,广义指“边鄙之民”或“蛮貊”,狭义则指“南山”部族。[36]又黄盛璋先生认为,于阗文书称“南山”部族为“仲云”。[37]此说有一定的根据,但正如笔者在《湳茹考》一文中所说:南山、仲云的族属,并非是纯粹的“小月氏之遗种”,而应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在今甘肃、青海祁连山一带游牧的名族;从小月氏、羌族在祁连山(南山)定居起,一直到隋唐时期的吐谷浑、突厥、回纥、西域胡人、沙陀等族,甚至包括邻近的南部族(多弥),都曾在南山一带留下了自己活动的踪迹。
  因此,所谓的南山、南波部落,可以说是8—9世纪仍居于南山一带各族部落,按地域形成的一个部落集团。其中包括“南”族,故汉人称之为“南山”或“南波”,吐蕃人称之为Lho bol或 nam部。即是说,南山、南波得名之由,除了其居地在南山外,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原故。
 


 
[1]对此中外学者考证意见基本一致,如吴景敖《西陲史地研究》,1948年中华书局版;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地理学报》1956年1期;王民信:《多弥考》,《大陆杂志》第3辑第2册;松田寿男:《吐谷浑遣使考》,《史学杂志》第48编11号等。
[2] 《唐会要》卷九九《吐蕃》条也有相同记载。
[3]见周伟洲、黄颢《白兰考》,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2期。
[4]见陈宗祥《试论格萨尔与不弄(白兰)部落的关系》,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4期。
[5] 《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条未记此次多弥朝贡。
[6]首先提出此看法的是英国学者F·W·托玛斯,见其所著《南,一种汉藏边境的古代语言》,1948年,伦敦;此后,国内学者张云《丝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